乡镇青少年违法犯罪调研报告浅析在校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案例一】某派出所办理一起盗窃案,两名犯罪嫌疑人均为某初中在校学生,因为无钱上网产生盗窃邪念,夜间窜至一商店行窃。【案例二】某派出所挖出一5人结成的敲诈勒索犯罪团伙,其中4人为在校初中学生,平时5人结成“拜把兄弟”,看谁不顺眼就“教训”一顿,然后再让对方交钱“摆平”。【案例三】某中学校园内发生一起伤害案件,经公安机关侦查,犯罪嫌疑人因口角持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同班一同学心脏刺伤,差点危及生命。诸多案例显现,在校学生违法犯罪已经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从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办理的在校学生犯罪案件中,大多犯罪嫌疑人为在校初中生。因为初中时期是青少年叛逆心理最强的一个时期,对家长、学校老师的教导置若罔闻,但对于所谓“哥们”的话却百般顺从,受人教唆而迷迷茫茫走上犯罪道路。由于学生能力所限,个人往往难以实施犯罪,于是他们转向社会拉帮结派,进而形成团伙犯罪。在校学生犯罪动机单纯,大部分由于不学法、不懂法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是什么原因导致在校学生犯罪逐年攀升。笔者认为:一是在校学生自身问题。有的学生贪图享受,企望不劳而获;有的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初生牛犊不怕虎”,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还有的学校学习环境不好,加之个别学生惰性心理和后进学生的影响,自暴自弃,为所欲为。二是在校学生家庭因素。有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偏低,教育方法欠妥,当发现孩子不良行为时非打即骂,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起到负面影响。近年来,离婚和单亲家庭增多,家庭结构不完整,直接导致孩子世界观的失衡和犯罪可能性的第1页共4页提高。还有一些学生的家长,对子女过分娇惯溺爱,当孩子达不到非分要求时产生了非法掠取之邪念。三是学校教育失缺。在个别学校、个别教师的观念中,学生成绩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为了追求升学率,师生们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倾注在应试课程上,缺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得个别学生有开始的“小事不断”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一些学校日常管理不到位,对学生的不良“苗头”不掌握,极个别学生自由散漫,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致使一些学生在校外违法犯罪发生后学校才知道。还有,近年来虽然学校都设置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程,但与其他课程相比收效甚微。四是社会不良诱惑。个别学生享乐欲望的膨胀促使自控能力欠缺而追求畸形消费,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学生,面对同学间生活水平的强烈反差,心理受到刺激,可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满足物质欲望。当前许多学生为考试而拼搏,厌学情绪骤增,而社会上的“黄、赌、毒”乘虚而入,是诱导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遏制和预防在校生违法犯罪。笔者认为。一要加强在校学生自我防护能力。要引导在校学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和品德修养,树立崇高的生活理想和价值目标。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自学等多方位学习方式,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和远大的目光处人处事,并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国家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要切断在校学生与社会闲散人员的交往,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要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有益活动,培养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完善自我,远离违法犯罪。二要加强学生家长的正确教育引导。作为学生家长,要履行好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社会职责,时时处处都要检点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孩子,为孩子健康成长当好标杆树立榜样,当子女出现行为越轨时,应采取正确方式方法予以引导。学生家长要理智地处理婚姻家庭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离婚和单亲家庭,积极构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第2页共4页作为学生家长,还要注意发现孩子犯罪的早期征兆,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及时予以正确引导。三要发挥学校对在校学生管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切实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积极引导学生,净化“校园工程”。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