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的结题报告课题负责人:李志玲成员:李艳艳李凤美李海燕贾春霞孙小红执笔人:李志玲摘要: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学校进行德育建设的有力切入点,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习惯决定人生,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课题。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主题教育为突破口带动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养成教育在学校各方面工作得以有效的体现,明确每个主题低、中、高年级阶段养成教育重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文明素质,学会做人学会求知,树立21世纪小学生文明形象,并以此促进学校发展,为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创造条件。关键词:养成教育礼仪养成教育行为习惯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以为,中华民族的礼仪中,保留了丰富的优秀文化元素,它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实行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讲礼节,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文明礼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然而到了今天,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发现家长的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礼仪修养重视不够,还有我校学生多是农村学生,家庭本身礼仪修养不高,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礼仪修养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决定进行“小学生礼仪养成教育有效途径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我校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成效,而且对养成学生文明习惯、提高学生文明素养,并以此辐射家庭,带动社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研究基础(一)指导思想。我们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效交流,提倡主动尝试,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共同发展。(二)研究的原则。本课题研究除遵循一般的教育学、心理学原则以外,还特别注意以下的原则和实践。1、规范性原则:依据房山区妇联颁布的108个好习惯以及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思想品德、课本、小学生德育读本、小学新课程标准以及法制读本的相关内容,组织领导小组的相关人员进行认真研究编定了各年级段"以争当文明小使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能行、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争当环保小卫士、健康小使者、知法守法好少年为主题"的主题教育评价标准。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是对的、是规范的。2、整体性原则:养成教育规范要普及到学校内的每个成员、每个部门,不可重生轻师,不可重前勤轻后勤,不可重校内轻校外。3、等性原则: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养成机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可只是规范学生,教师必须要起示范作用。以师德育德,以示范带规范,以素质培养素质。4、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班级之间,年级段之间,原有的差异和发展中形成的差异,对不同的个体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价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力求达到上限。承认学生向规范靠近的每一步都是进步。5、激励性原则:对学生关注赞赏、善于发现学生点滴进步,相信通过教育每个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成功。在评价、督查的过程中运用“正强化”理论,强化学生的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