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药物治疗学复习资料(一)第一章绪论①合理用药四项原则:安全、有效、经济、规范②合理用药的含义:•选用药物的药理作用能针对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改变;•明确遗传多态性与药物反应多态性的关系,对药物产生的特异反应有应对措施;•设计的给药途径和方法能使药物在病变部位达到有效治疗浓度并维持一定时间;•治疗副作用小,即使有不良反应也容易控制或纠正;•患者用药的费用与风险最低,但获得的治疗学效益最大。③个体化给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原则。第二章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①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必要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规范性②选择治疗药物的原则:选择对因、对症的药物;选择生物利用度高、能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剂型和给药途径;避免合用可能产生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③造成过度治疗的原因:患者求医心切;虚假广告泛滥;保护性过度用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④依从性是指患者遵从医嘱或治疗建议的程度,还包括遵守医疗约定,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忠告。不依从性是指患者不能遵守医生为其指定的治疗方案的行为。⑤不依从的原因:医患沟通不够、缺乏信任;治疗方案繁琐难以执行;药物不良反应;错误执行;经济原因;患者自行停药。⑥药物治疗方案制定的一般原则: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确定治疗目的,选择合适药物;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选择合适的剂型和给药方案;选择合理的联合用药;确定合适的疗程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结合。第三章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①治疗药物监测(TDM)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从而使治疗达到理想效果的一种方法。②适用TDM的情况治疗窗窄,毒副作用大且不易鉴别的药物,如茶碱、地高辛;个体血药浓度变化较大的药物,如三环类药物;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钠;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适用经肝肾代2谢、排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多卡因;长期使用可能蓄积的药物;合并使用产生相互作用且影响疗效的药物;常规剂量下易产生毒性反应的药物。③对于监测的两种方法:被动监测(患者自行监测)、主动监测。④治疗窗:治疗阈与治疗上限之间的范围。⑤处方:取得处方权的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校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经济上、技术上、法律上的意义。⑥处方书写的一般规则和注意事项:认真填写一般项目;每张处方只限于给一名患者开药;处方需用规范的中文或英文名称书写,书写药品名称、剂量、规格、用法、用量要准确规范,不得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每个药物占一行,药名在左,剂量在右,除法定、协定制剂外均应写明药物的浓度,避免使用缩写。每张处方不得超过五种药品;药物用量单位应按照药典规定的法定剂量单位。用量数量写清楚,小数中有效零不得省略;药物总量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确定。一般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常用剂量试用,特殊情况需超剂量使用时,应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危重病情急需用药时,应在处方上注明“急”;开具处方认真慎重,用钢笔书写,不得涂改。如有修改,必须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处方后,须仔细核查,保证无误后,才签名交给患者;开写医疗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麻醉药品处方,应使用专用处方签;为便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处方,医师开具处方时,除特殊情况外必须注明临床诊断;开具处方后的空白处应划一斜线,以示处方完毕;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必须注明理由。第四章药物不良反应①药物不良事件(ADE)指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②用药失误(ME)指在处方的书写、抄录,药品的调剂、配送,药物的给予,以及药物监测等方面的出现的失误,导致用药不当致使患者受损。③非预期不良反应指不良反应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与药品说明书或上市批文不一致,或者根据药物的特性无法预料的不良反应。④严重不良事件凡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死亡;立即威胁生命;导致持续性的或明显的残疾或机能不全;导致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