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虚拟仿真挑战赛“综合治理”规则(高中组)1.活动主题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对应的垃圾桶以蓝、红、绿、灰四种颜色表示。我们应以生活垃圾分类为载体,培养一代人良好的文明习惯、公共意识和公民意识;开展青年志愿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动员家庭积极参与,大力传播生态文明思想和理念,引导家庭成员从自身做起,自觉成为生活垃圾分类的参与者、践行者、推动者。伴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加速涌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等技术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环节,智慧农业、未来基建、综合治理等概念和方案应运而生。本次在线体验活动的主题为“综合治理”。在活动中,各队选手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RoboSim仿真软件搭建机器人并编写程序以完成全城动员、道路清理、垃圾分拣等任务。各位超能尖兵们,准备好迎接挑战了吗?2.任务场景任务场景由拼装块、任务模型及装饰物组成,如图1。图1任务场景示意图2.1场景规格12.1.1机器人任务场地内部是可变化的拼装块。场地四周设置有围栏,栏高200mm。为提高学员应变能力,正式的任务场地会有变化,场地长度为3000~6000mm,宽度2000~4000mm;基础拼装块为长500mm、宽500mm的区域,有可能进行100%-200%的等比例放大,场地道具尺寸不变,淡蓝色的8块拼装块可换。第4节中所述的机器人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分布在场地周围的固定拼装块上。图2拼装块2.1.2两种拼装块表面为白色,并设置有宽度为20~25mm的白色引导线;以下凡是涉及黑线的尺寸,均指其中心线。固定拼装块上的引导线是连接对边中点的直线。可换拼装块的图形以仿真软件公布为准。2.1.3每个固定拼装块被白色引导线分为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分区。2.1.4场上有一块长500mm、宽500mm带黄色方框的拼装块,是机器人的待命区,如图2所示。机器人要从待命区启动,完成任务后还要回到待命区。拼装块上虽设置有白色引导线,但机器人可以从任何一边出入。图3待命区示意图2.1.5在白色引导线的十字或丁字交叉处,可能会出现50mm×50mm的深蓝色转弯标2志。机器人在遇到转弯标志时的正确动作方式如图3所示。图4转弯标志及允许的出路口行驶方向2.1.6活动中所用的可换拼装块的图形包括图4所示,但也会有一些新的图形。有些可换拼装块上可能有6mm高的突起、坡度约12°的坡道、宽320mm高320mm的涵洞,也可能会出现没有引导线的空白或者有彩色图案的拼装块,等等。图5部分可换拼装块图形2.1.7待命区、转弯标志的位置、非十字引导线拼装块的图形以及位置和方向,等等,以仿真软件公布为准。场地公布之后,在该组别的整个活动过程中不再变化。3.机器人3.1学员必须在仿真软件中设计、制作1台机器人。3.2机器人的最大尺寸不得超出启动区。3.3机器人只允许使用1个控制器。3.4机器人只允许有2个着地的驱动轮。3.5机器人只允许使用传感器类型不限。4.任务4.1机器人的任务以下描述任务不一定同时出现在任务场地上。这些任务也只是对生活中的某些情景的模拟,切勿将它们与真实生活相比。4.1.1开始行动3a.仿真开始前,待命区前的固定拼装块上设置有1个“环卫工人”模型,模型如图6所示。b.机器人要获取“环卫工人”模型,并将其送到某个固定拼装块上的规定分区的黄色任务区域内。c.机器人任意部位接触“环卫工人”,即可获取“环卫工人”,记20分。机器人进入规定分区内,且至少80%及以上的垂直投影覆盖黄色任务区域,即可将已获取的“环卫工人”送到规定分区记40分,否则不得分。机器人完全脱离该任务拼装块后裁判系统记分。图6环卫工人模型及规定分区标志4.1.2全城动员a.机器人沿白色引导线从非十字线拼装块的一口进入,从另一口出去,如果遇到转弯标志,应按2.1.5的规定通过。完成全城动员任务可与其它任务混合完成,不需要是连续的。在全城动员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