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秦从统一六国到政权速亡的过程,史实较多但线索清晰。秦的统一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它所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后世两千年之久;二世而亡的短祚命运引起后世的深切反思。教材引用了多则来自《史记》的史料,涉及秦朝兴衰的主要史实,为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识记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2.时空观念:通过《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政治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创设问题情境,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秦朝政治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难点】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及秦朝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主题:以图片、地图、文献史料等为载体,设疑引思,勾勒秦朝发展历史,理解周秦之间制度的变化,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一、秦的统一问题1:请你谈谈秦是怎么统一的?(1)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2)进程:①秦灭六国。前230年灭韩、前228年灭赵、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燕、前221年灭齐。②南征百越、西南夷。③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3)疆域四至:东至海暨朝鲜,南至北向户,西至临洮、羌中,北起阴山至辽东。问题2:秦为什么能够实现统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吕氏春秋》梁惠王:“天下恶乎定?”孟子:“定于一。”——《孟子·梁惠王章句》秦的大一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大趋势,具有坚实的基础。随着商业和交通的发展,中原地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与交往也比以往更为密切,正如《荀子》所说,当时已出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状况。各国的变法虽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这种同一性为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况且分裂割据不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国各阶层都渴望统一。——樊树志《国史概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客观条件。(阅读—探究——展示——点评)(1)客观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的主观条件。(阅读—思考——展示——点评)(秦之)国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淫荡)汙(猥亵),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顺。……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入其国(首都),观其士大夫,……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观其朝廷,其朝(早)间听决,百吏不留,恬然如无治者。——《荀子•强国篇》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萃并诸侯。——《史记·河渠书》(2)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则不然。始与谋国开伯业者,卫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明张燧《千百年眼》卷四(3)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新法)“行五年,秦人富强”,“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