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收入舞弊的方式及治理研究下载PDF阅读器企业财务报告粉饰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及其恶劣的国际性难题。有人评论:不久以前,会计还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现在,随着卷入会计造假公司数目的不断增加,它已变成一个热门的政治和经济议题。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我国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也和特定政治或经济背景密切相连。1996年以前,首次股票发行首先由国家确定当年发行规模,然后将发行额度分配到各省市及国家有关部委,由此选定发行企业和分配额度。1996年后的新股发行改为“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管理办法,并对300家重点国有企业和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支持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1999年《证券法》实施后,股票发行由审批制转向核准制,但证监会仍视市场状况对发行家数进行控制。2004年2月1日正式施行保荐制,由保荐机构和保荐人推荐上市,对上市公司质量负责。额度制下,新股发行股数受到限制,上市公司为筹集到更多的资本,只有提高新股发行价格。股票发行价格等于每股税后利润与市盈率的乘积,在市盈率一定的情况下(1999年以前新股发行市盈率不超过15倍),上市前的会计利润便成为发行价格的主导因素。核准制下,发行价格逐步市场化,为了配合发行,降低成本,筹集更多的资本,发行价格的最大化仍然是券商和上市公司的主要目标,上市前的包装造假仍有着充足的动力。保荐制度下,证监会拟推行的是询价制,即保荐机构和保荐人发行前就发行价格向机构投资询价,向发行价格的市场化更进了一步。但机构投资者并不能完全代表广大的中小投资者,而且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更容易使得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联合造假操纵股价。上市公司为取得上市资格及提高发行价格;为上市后的配股资格;为避免暂停上市、终止上市以及为恢复上市;为改善公司摘二级市场的形象;为牟取非法利益而操纵利润。纵观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曝光的财务丑闻中,利用收入确认操纵利润的案件也屡见不鲜,银广夏、黎明股份、东方电子等就是典型的例证,而在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案造假手法中,使用虚增销售收入这一手法的公司居然占91%。所有这些均表明,收入确认是上市公司最经常采用的操纵伎俩,也是注册会计师发生审计失败最常见的技术原因。收入确认尽管是个并不陌生的话题,但却长期困扰着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继FASB和ASB提出重新审视收入准则后,IASB也拟定了修订收入确认准则的计划。SEC最近公布的以目标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更是主张对收入确认的方法进行变革,呼吁以资产负债观取代收入费用观。可见,收入确认既是一个十分棘手的实务问题,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理论问题。既然收入确认在实务中被滥用程度触目惊心,在理论上也存在被曲解的可能,那么,系统地分析上市公司在收入确认方面制造的陷阱,剖析现行收入确认准则概念基础的缺陷,进而审视独立审计的现行制度安排和审计程序,就显得尤其必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收入舞弊的各种方式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这对于财务报告粉饰的研究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针对收入舞弊的手法对我国上市公司收入舞弊进行实证分析,有利于今后对收入舞弊进行更好的识别及治理。本文针对财务舞弊中利用收入进行舞弊的各种相关概念和问题进行研究,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背景和操纵动机入手,分析国内外上市公司收入舞弊类型,结合锦州港、四川长虹等典型案例,解析收入舞弊公司财务特征,同时对利用收入进行舞弊的治理提出一点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简要阐述收入舞弊产生的背景及动机、研究的意义、对象、范围等。第二章收入舞弊基础理论,综合国内外对收入舞弊的研究,分析收入舞弊的理论渊源。分别阐述舞弊、收入舞弊的概念;分析收入舞弊所包含的无真实现金流量匹配性、舞弊金额异常性、财务指标的扭曲性等特征。第三章收入舞弊的方法,结合对上市公司利用收入进行舞弊的实例归纳分析收入舞弊的几种重要的手法。针对上市公司收入舞弊的不同具体案例,对其进行归纳,根据其不同的舞弊特征归纳出不同的舞弊手法,对各种不同的手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