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重要1.课文解读⑴作者简介王海桐,1983年9月26日生,2001年在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中毕业,是当年四川省理科高考状元,以713分考取了北京大学金融系。高中时期最爱看的书是《金锁记》、《灌篮高手》、《蔡志忠漫画》等。1.点评王海桐李磊对于状元,人们看到的是笼罩在他们头上的光环,想知道的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但是很少有人想知道他们十几年含辛茹苦的"故事",更别说那些时时缠绕他们的难以摆脱的困惑和思考了。海桐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女孩,但在成功的路上,她又有多少痛苦,多少挣扎,恐怕连她自己都说不清。事实告诉人们,成功是在痛苦中孕育,在挣扎中降生的。回首往事,我们会深深地理解,成功是什么?成功不是目标的终极,而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之中。成功正是在过程中体会,在挣扎中品味。然而为人师者,为人母者,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几乎每一个无意识的体态,都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种子。"这孩子脑子还行,就是手笨",这句漫不经心的话,"可我牢牢记住并相信了"。一句无意识的话让一个孩子傻傻地记住了那么多年,自卑了那么多年,可见教育无小事。教育者的每一句话都要让受教育者在他的意识中获得激励,给他能量。然而我们有多少教育者又注意了这些小事呢?习惯是一种力量,海桐有很多好习惯。其实,习惯就是一种素质。好的学习习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习惯,经常鼓励自己的习惯,"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素质。好的习惯会带来成功,而失败也常常是许多不好的,或不科学的,以至于坏的习惯造成的。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心态,一种心理定势,一种潜意识中的存在。当一个人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在心理上成熟了。而心理一旦成熟了,人就成功了。良好的习惯需要教育与培养。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要在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上多下功夫,少问他们的"分数"。有了良好的习惯就会有好的成绩,没有良好习惯,一时的"高分"也是不会持久的。"在小学第一次考试得了99分,因怕父亲责备,就躲在门外小道上哭,不敢回家","在逃风琴课后,我被罚跪在小凳上一整个下午,并被剥夺了晚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受到伤害的小姑娘可怜的身影,难道我们除此就没有其他方法让他们养成"好习惯"吗?"因为他们极相信我,我才学着相信自己"。海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相信自己",而相信自己是因为"他们相信我",这些该给我们多少刻骨铭心的启示啊!⑵基本解读“梦”是年轻人的理想、年轻人的追求。上北大,读金融是王海桐的心愿。虽然她一直都成绩优异,但在2001年参加高考的时候,她都一直不大自信,北大是隐藏在她内心深处的一个美丽而羞涩的梦。高考过后,她怕自己和家人失望,一直都不敢看报纸刊登的试题,也不敢去核对分数,所以在她“寝食难安只渴求一张北大金融系录取通知书”,突然听到自己是四川理科状元的时候,竟是“不敢相信的木然”,本文真实地记载了一个高中生面对成功,面对实现自己理想时的内心感受。由于真实,由于作者的年龄、生活的背景与现在的学生十分接近,本文有可能触发学生的各种感受和引发出各种思考。学习时,不宜用文章分析法的形式进行,建议从课文中选取某些问题作研究学习的内容。学习的重点也可以设计为让学生如作者一样,在日常的生活中,在日常的学习中通过反思了解自己和了解外部世界,从而把握自己所处的环境。在学习的活动中要让学生注意,不论引发的反思与思考的原因是什么,在反思的用心爱心专心过程中都要有一个标准,以此来衡量我们的行为表现。这些用来比较的标准,可以是别人的,或者是自己过去的表现。所有比较推论的结果都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各种情绪的反应,比如自豪感、罪恶感、满足感、或者愤怒,这都是取决于学生是如何进行归因的,因此教师要留意这些反映,做好及时而适当的调适辅导。可以引发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以引起讨论的参考点有:①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索】。②我不是一张平铺的考卷,我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③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愿意写我的困惑与思考……④“海桐”的名字寄托了作者家人的希望,作者对它也有另一番的解释。你从自己的名字中看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