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曾皙(xī)论语(lún)摄乎(shè)比及(bì)小相(xiànɡ)铿尔(kēnɡ)冠者(ɡuàn)毋吾以也(wú)夫子哂之(shěn)以俟君子(sì)风乎舞雩(yú)喟然叹曰(kuì)异乎三子者之撰(zhuàn)二、辨识通假(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莫”通“暮”)三、一词多义(1)方(2)与(3)率(4)如四、词类活用(1)如会同,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浴乎沂,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3)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4)冠者五六人(名词作动词,戴帽子)(5)可使有勇(形容词作名词,勇气)(6)赤也为之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指做小相)(7)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形容词作名词,道,是非准则)(8)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大事,指治国为政)(9)可使足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五、古今异义(1)以吾一日长乎尔古义:一两天。今义:一天。(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儿童。六、文言句式(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译文:没有人了解我。(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译文: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3)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译文: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4)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句)译文:(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5)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句)译文:在沂河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6)可使有勇。(省略句)译文:可以使(人民)勇敢善战。[资料链接]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自己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主要作品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周朝的统治已经崩溃,诸侯争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不仅周天子无法主持天下的礼乐征伐大事,就是一些诸侯国,大权也不一定掌握在国君手里,有实力的卿、大夫把持国政,甚至“陪臣(卿、大夫的家臣)执国命”。孔子评论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提出了种种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反对攻伐,通过“正名”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缓和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建立起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事实上,他的主张在当时行不通。孔子的这篇与学生的对话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进行的。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文本鉴赏]本文通过孔子与四位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1.四位弟子的“志向”各是什么?结合每个人的谈话方式说说他们的性格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子路的志向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有勇气并懂得道理。侧重于强国。可见他是个有抱负、有自信,却鲁莽、轻率之人。公西华的志向是: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侧重于以礼治邦。可见他是个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之人。冉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