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3.8十八岁出门远行教案语文版必修1【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教育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2)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内涵与特点。2.能力培养目标(1)迅速弄清本文的表面情节,提高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深入分析和领会全篇小说的象征意义,揣摩文中情节的寓意。3.德育渗透目标通过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分析理解,提高能够正确面对现实,面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的能力。二、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的主旨,明确“旅店”的象征意义。2.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违背常情而又合乎常理的荒诞意味及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找并了解20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实验派小说的一些情况。2.了解小说的情节与结构。二、课堂教学(一)检查预习1.关于先锋派小说所谓先锋实验小说,是指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思潮之后,兴起的一种具有现代派意味的新的文学思潮,代表作家有马原、苏童、格非、孙甘露、余华、北村等。他们的作品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十八岁出门远行》是当代先锋实验派作家余华的一篇代表作品,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余华,1960年生,浙江海盐人。1977年高中毕业,曾从事牙医工作5年。1983年到海盐县文化馆工作。曾入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的研究生班学习。1984年发表处女作《星星》。他的作品怪诞、奇异,叙事方式别具一格。2.小说的基本情节与结构(1)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面对广阔、陌生的环境,涉世不深的“我”不会考虑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我”总会被眼前新鲜的事物所吸引,把它们想象成一些“我”有限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出门对“我”而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虽然“我”在黄昏来临之时找旅店并不顺利,但在经过一番周折后,“我”搭上了一辆汽车,“我”甚至沾沾自喜于用一支烟就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小聪明,而且,“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出门对“我”而言,仍然是快乐的。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汽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水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司机竟然拿走“我”的行李,骄傲的离去,“我”成了唯一的受害者,孤零零地站在抛锚的汽车前……遍体鳞伤的“我”躺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感到“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这让“我”明白“我”寻找的“旅店”其实就是自己的“心窝”,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我”想起了出门时父亲对我的叮嘱:“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2)划分情节、层次大意。小说情节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这话不错,走过去看”):写“我”出门远行,在路上心情愉快,有些兴奋,但在黄昏找旅店时却不顺心。第二部分(从“公路高低起伏”至“那就驰过去看吧”):写“我”搭上了一辆汽车,经过一番周折,“我”感觉与司机“更亲近了”,对找旅店也不很在意了。第三部分(从“可是这汽车抛锚了”至“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写汽车遭抢劫时一系列“不合情理”的事情,“我”遍体鳞伤时感受到“旅店”其实就在自己心窝里。第四部分(从“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至结束):写“我”出门前与父亲的一段对话,照应开头。【板书】情节层次大意1.愉快、兴奋,找旅店时却不顺心。2.与司机亲近,对找旅店不很在意。3.遍体鳞伤,感到“旅店”就在心窝。4.已经长大,应该去认识外面的世界。(二)导入新课18岁,阳光灿烂的日子,刚刚走出了梦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动的你多么想探寻一下更为遥远的世界!可是,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外面的世界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吗?《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18岁孩子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或许对你认识这个世界有些启发。(三)研习文本1.内容与主题的探究(1)寻找“旅店”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