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3.7铸剑教案语文版必修1【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2.学习作者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3.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及作品的深刻含意。二、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2.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3.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三、教学难点眉间尺性格的转变。对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教学过程】一、预习1.阅读《搜神记·三王冢》故事,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2.了解故事新编的写作方法。3.梳理《铸剑》的小说情节,明确文章的结构安排。二、课堂教学(一)检查预习1.阅读《搜神记·三王冢》故事,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答案预设】《铸剑》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1)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16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2)将“客”改成了“黑色人”——“宴之敖者”,并把他塑造成舍己为人、行侠仗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王”暴戾、荒淫的性格。(4)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围观群众等次要人物,使故事的内容更丰富,主题也更有意义。(5)作者用近于荒诞的手法设计了一些具体生动的情节,例如,眉间尺父亲铸剑的过程,尤其是铸成之时的神奇景象;还有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更加惊心动魄,使这个故事更生动,人物更活灵活现。(6)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7)增加结尾分辨头颅和王出殡的情节,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2.教师讲解故事新编的写作方法。这种文章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3.《铸剑》的结构。【板书】《铸剑》的结构开端:戏鼠明仇,铸剑丢头。发展:寻仇遇阻,复仇献头。高潮、结局:智取王命,鼎中啮头。尾声:三首俱葬,臣民祭头。(二)导入新课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创作的小说《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三)研习文本1.人物形象分析(1)眉间尺形象分析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眉间尺性格的内容,并说说眉间尺有什么性格。【答案预设】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杀王行为莽撞;干瘪脸纠缠,手足无措。)④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他正确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板书】眉间尺形象分析:①优柔寡断、怯懦脆弱。②有强烈的复仇思想。③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④成长迅速,抉择果敢。(2)黑色人(宴之敖者)形象分析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黑色人的内容,并说说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答案预设】①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从“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等描写看出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②富有斗争经验。(从以下内容可以看出: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③与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