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多样化教学方式例谈石群英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中学的选修课不同于大学,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史记〉选读》作为苏教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文化论著系列的选修课本,其文言文本的性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整体把握论著内容,提高母语素养,这是课程“基础性”这一层面的任务。因此在教学《〈史记〉选读》的过程中仍应指导学生加强诵读,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实词和虚词,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但选修课程并不是从属于必修课程的简单补充,其课程基础性的一面只是课程价值的一部分,只是实现课程核心价值的前提。《〈史记〉选读》的课程核心价值能否实现关键就在能否通过拓展性学习,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感悟《史记》的价值取向,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同时也能以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客观评价《史记》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其多向思维,提高其探究能力。影响课程价值实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像《〈史记〉选读》这样篇幅普遍比较长的文言教材,如果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很难保持学生长久的兴趣。笔者认为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和保持学生积极、强烈的探究欲望,实现课程价值的重要手段。下面介绍的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行之有效的几种教学方式。一、研习鉴赏式《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刻画人物和叙事的艺术,堪称后世的典范。教材中这样的精彩片段很多,教学中可以就其刻画人物的艺术,如表现人物鲜明形象的生动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有分有合、前后呼应、起伏跌宕、有详有略的情节安排,惜墨如金或泼墨如水的语言风格等等进行研读鉴赏。在感受、品味和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的过程中,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加文化积累,提高自己的鉴赏和审美能力。研习鉴赏的方法可以借鉴必修课中学过的词句揣摩法、点评法、比较法、涵泳法等等,以学习小组的方式组织研习,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小结。《高祖本纪》中“高祖还乡”一段,高祖自为歌诗的《大风歌》气势宏大,慷慨苍劲,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之为“冠绝千古”之作。研习时先引导学生结合前文高祖的创业过程揣摩这三句短诗背后丰富的内涵,再进一步思考:此时高祖帝业已定,衣锦还乡,站在人生的顶峰,吟唱《大风歌》为什么会落泪?这就要求学生沉潜到文字里,品读一生戎马征程后的胜利者在夕阳返照之时的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字里行间的丰富情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样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东西,更有高层次的审美体验。《魏公子列传》中“迎侯生于市”一段,其人物心理、神情的描写可谓生花妙笔。清代吴见思评曰:“愈恭”“愈和”“色终不变”,三番摇曳;“将相”“宾客”“市人”“从骑”,四面照耀,虽是一时神采,但千古如生。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并尽量用文言的方式加以评点,然后在小组和班级交流,还可评选出最佳点评。学生优秀的点评有:“以魏公子之恭让巧对侯生之倨傲,春秋之笔法也”,“著三千年史,理应惜墨如金,史迁竟不拒细节,足见笔法之从容”等。《史记》中关于战争的描写较多,其中有异有同,不妨作横向的比照鉴赏。如“巨鹿之战”和“垓下之战”对战争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这样安排?品读语言,从描写手法入手,联系人物形象进行研习比较,就能感受到文字的超凡的张力。“巨鹿之战”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正面描写部分,极力渲染了项羽的将帅神威;“垓下之战”主要采用正面描写,突出了项羽面临失败时的气度。“巨鹿之战”句式短促,节奏感强,语气紧迫而连贯,句式灵活而多变,表现了紧张的形势以及楚用心爱心专心军势如破竹的战斗优势;“垓下之战”句式多舒缓,如项羽悲歌段与回答艄公段,集中表现了项羽内心的沉痛和赴死的从容。“巨鹿之战”文字精简,“垓下之战”文字详尽,展现了项羽性格的多个侧面,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项羽人生的悲剧性。《史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