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诗经》二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大意;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背诵两首诗。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识记以及结合注释理解鉴赏来品读古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灿烂的先秦文化,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2.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3.背诵《静女》《氓》。三、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悟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我们平时常看的电影、电视剧等都少不了爱情的影子。——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些诗词都表明爱情是崇高的,纯洁的,神秘的。同样是爱情,但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现在的爱情可以通过歌唱出来:(爱情歌曲)那古代的人的爱情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来自《诗经》的《静女》。(二)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叫《诗经》。《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什么?——屈原的《楚辞》。《诗经》以四言为主。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国风”,160篇,各地民间歌谣。(共15国风)雅:“大雅”、“小雅”,105篇,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颂“商颂”、“周颂”、“鲁颂”40篇,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普遍运用三种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如对一个人相貌的描写。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三)读解《静女》1.现在正式进入静女的爱情故事中来。昨天布置了大家回去预习课文,那谁来告诉我《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是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他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2.课文很短,同学们齐读一遍,注意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比如静女/其姝,咬准字音。(学生朗读)注意重点实、虚词与特殊句式。3.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第一层。看看第一层讲了什么。学生翻译,老师补充。(文雅的姑娘长得很美丽,约我相会在城角落。但她却躲着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想走又不走。)同学们感受一下主人公的形象是怎么样的?男:老实憨厚,痴情女:美丽,调皮,可爱4.那接下去会怎么样呢?他们最后有没有见面呢?好,男生来读一下第二段。——男生齐读第二段。哪位同学来告诉老师第二段讲了什么?翻译一下。——学生翻译,老师补充。(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管萧。红色的管萧颜色亮丽,我非常喜欢它。)这一段写男孩爱屋及乌,表示男孩对女孩的爱恋。同学们有没注意到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形式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每段的第一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也就是重复地咏唱。这是《诗经》常用的一种手法。犹如现在的歌词,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同或者稍稍变换一些词。这样容易记忆,而且很有音乐感和节奏感,更能抒发情怀。5.最后一段,女生来读读看。——女生齐读。最后又说了些什么呢?这位同学来试着翻译一下。——学生翻译,老师补充。(你赠送给我的从郊外采来的茅草,它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长得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礼物。)这一段继续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女孩又赠送我一束白茅草。为什么要赠送白茅草而不赠送玫瑰花呢?——古代有赠送白茅草表示爱恋、婚姻的民俗,白茅草是定情物,所以不能乱送哦,相当于现在的红玫瑰。(手如柔荑,肤若凝脂。)6.小结《静女》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通过一对青年男女在偏远的城角落约会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纯真健康的爱情。(四)读解《氓》1.《氓》简介《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