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全问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本课的成功教学能使学生在了解了杂文“显微镜式”的体式与功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对于复杂的杂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相对来说要比以前的单纯的散文要繁琐,学生接触得相对较少,《灯下漫笔》既是名篇也是难篇,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二、说教法分析法讨论法三、说学法通过对结构的清理,对语言的揣摩,鉴赏把握作者强烈的情感。四、说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五、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2、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用心爱心专心无孔不入。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二)整体感知让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理清脉络。思考: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提示: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第二部分(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三)品味鉴赏(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1、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色。⑴请同学们概括出这是一件什么小事?(以钞兑银)⑵鲁迅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极易变成奴隶)⑶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心理变化类似)2、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⑴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强盗来了——杀官兵既到——仍被杀敌他——杀降他——也杀不服役纳粮——杀服役纳粮——还要杀举例:五胡十六国、黄巢、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的时候——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排比、举例子)②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