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第15课师说》教案【教学目的】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法】串讲、讨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教学步骤】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讲读新课1、导入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板书课题〗师说(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古文运动的主张: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②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3、讲读课文①译②分层③概括层意〖板书〗┌传道受业解惑┐┌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一、阐述从师的道理│(为什么)└否则惑之不解┘(中心论点)└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4、背诵第一段。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教学步骤】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2、讲读第二段①生读②生译③分层④说层意〖板书〗结果┌今昔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贵践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对比论证·反证)〖小结〗本段根据第一段的论述,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第一段提出的论点。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本段中有哪些句子与第一段中的文句前后呼应?“古之圣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传道受业解惑”“位卑则足羞……”──“无贵无践,无长无少……”3、背诵本段4、抽查小测解释加点的字:耻学于师圣益圣从师师之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讲读第三、四段,总结全文,完成习题。【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背诵一、二段。2、讲读三、四段①译②读③析第三段:〖板书〗三、举例宣扬从师的好风气(例证、引证、因果论证)问:本段例子非常典型,理由何在?例:“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照应: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践……”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有一石三鸟的作用。第四段:【板书】四、交代作文原因,激励后学问:本段附记性质,与中心是否有关?“不拘于时”(与“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3、总结写作特点:①见提示┌整散结合,气势雄壮②语言│一个意思,多种句式(二段三层对比后的议论句)└运用顶真,气势通畅(师、惑、吾、师)4、讨论问题怎样认识作者讲的从师的道理?┌首次明确老师职责精华│强调学而知之(否定“生而知之”,唯物思想)└择师标准突破等级观念┌厚古薄今(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糟粕│└轻视劳动人民(阶级偏见)一说,“君子不耻”中的“君子”,指士大夫之族,非作者自己。“其可怪也欤”,是对“君子”的讽刺,非自己感到奇怪。道:儒家之道。业:六艺经传之业。──与今不同。5、完成习题。6、背诵全文。【补充资料】关于韩愈的思想及其散文韩愈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二十五岁成进士,二十九岁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数度遭贬。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兵部侍郎(尚书为正职、侍郎为副职)、吏部侍郎。卒年57岁。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