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专题一《我与地坛》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景物描写体会在地坛的启示下作者对生命的感悟。2、感受作者身残志坚的精神【教学重点】分析景物描写【教学难点】体会在地坛的启示下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感受作者身残志坚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读懂了鸟啼给劳伦斯带来的启示,今天我们来看看地坛给史铁生带来怎样的生命启示。二、作者简介(结合《创新方案》)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现代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文革爆发后(1969年)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插队务农,与诗人食指属于一代人,命运也很相似。食指70年代精神分裂,受病痛折磨中依然坚持写作,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而史铁生是积劳致残,在20岁时突然下肢瘫痪。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加入中国作协成为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合欢树》。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与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我与地坛》就是影响很大的散文作品的代表。全文共七部分,文章节选的是第二、三部分。三、文本探究1、本文从体裁上讲,属于?【明确】:散文。2、提问:如何鉴赏散文这一类文本?【明确】: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因此鉴赏时要抓住形和神这两个方面。本文的形——地坛,神——“我”对生命的感悟。3、概括内容【二次备课】第一部分,写地坛给“我”的启迪第二部分,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4、这节课我们主要研习文本的第一部分,抓住地坛中的景物描写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景情)5、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第一部分,划出有关地坛中景物描写的句子。(2)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带给作者什么样的生命启示?(请同学们在书上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交流探讨,分享时教师适时指导点拨)第三节景物描写: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解析:地坛褪去了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接纳了我,我似乎与地坛相怜相惜,而地坛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我。荒园的冷落烘托了落魄者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属自然。我投入地坛宁静而厚重的怀抱,一颗痛苦的心找到寄托,得到安慰;地坛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我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明白了,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当然也明白了自己应如园中的小昆虫和一草一木那样,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应该象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分活力与亮色。第七节景物描写: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解析: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的内心深处。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