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来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弊端及对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2)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经济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借助教材、“金榜”教辅提供的材料加以分析,提高学生材料解析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辅提供的材料、进行推理分析、论证,探究各个历史问题(2)学会用阅读法、比较法等探讨有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方面维护了小农经济,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从而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教方学法讲述与学生练习、思考相结合教材分析重点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难点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教具彩图册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知道近代中国遭到列强的不断侵略,这种落后挨打的局面是怎么导致的?既有政治制度腐朽的因素,也有经济的原因——如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以来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等,如何看待这些政策,正是今天我们这一课学习的重点。首先,请问古代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什么?土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一、土地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实际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1私有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弊端及对策弊端: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对策:政府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如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明政府丈量土地,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过渡:封建政府还采取哪些基本的经济政策保护或巩固小农经济?二、“重农抑商”让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师生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分析原因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1、来历:由战国时期商鞅首先倡导,并为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2、内容:重视农业,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3、目的:①直接目的:是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②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结合P17“学思之窗”分析秦国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及对该政策的评价。(答案见“金榜”)5、后果(1)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2)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注意:封建社会前期也有积极作用(如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但明清时期,消极作用日益突出,略)三、“海禁”与“闭关锁国”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一)明代的海禁【中国的海外贸易历史悠久。明代的外贸分民间贸易和官方贸易。】1、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是郑和下西洋。2、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政策:①原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