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3)第三课时(三)重点研读与渔父的对话段。1.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读。2.导语引路。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①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②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样形象化了的?3.文意、难句的疏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粹,形容枯槁。”——明确:“至于”,至,到;于,介词。“被”通“披”,散开。“被发”是描写屈原的形态。“行吟”是叙述屈原的动作、行为。“行”是“吟”的状语,表示方式。“泽畔”,湖边。“颜色”,指面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枯槁”,瘦弱得像干枯的树木。作者描写屈原“被发行吟”,是写屈原的举止此时此刻已是潦倒到了极点,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是在写一种近死的容色。作者一句生动形象的描述,把读者一下子推到了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如此,所以渔父见到屈原便问“何故而至此(怎么弄到这种地步呢)”。“何故怀瑾握玉,而自令见放为?”——明确:这是一个疑问句,谓语“怀瑾握玉”与“自令见放”是承接关系,中间用“而”连接。“怀”,抱着。“握”,紧握着。“瑾”和“瑜”都是美玉,这里用来比喻坚贞不渝的节操。“自令”,即令自,自己使自己的意思。“为”,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见”是“被”的意思,表被动。这句话的意思是:您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而让自己被放逐呢?作者借渔父之口,既赞扬了屈原志向高远和坚持真理的品质,又表达了对迫害自己(即司马迁)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慨。“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明确:“沐”,指洗头;“浴”,指洗澡。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再被灰尘玷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明确:这是一个反诘句。“身之察察”“物之汶汶”是定语后置句,即察察之身,汶汶之物。察察,明净的样子,比喻高尚的人格。汶汶,浑浊的样子,比喻人格玷污。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又有谁愿意将自己清洁的身体去受脏物的玷染呢?“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明确:“皓皓之白”,喻高洁的品格。这句是说:“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4.本段小结:板书:从段内看回答(1)生不容于世用譬喻使从脉络看回答(2)死要坚持节操议论形象化二、写法探究对三处议论进行小结。提示:请大家回顾三处议论,回答下面的一组问题:(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点拨性小结: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用心爱心专心116号编辑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彩,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正具有如上特色。三、拓展延伸本文与本单元的其他几篇人物传记相比,在素材和写法上的特点。明确:与从《史记》中选入本单元的其他几篇人物传记相比,本文在素材的处理和写法上有明显的特点。一是选材的角度不同。《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主要采用“横式”,即截取人物的横截面,描述事迹,刻画人物;而本文则采取“纵式”,即以时间先后为序,截取人物一生的若干事迹加以勾勒,表现人物。二是写法不同。《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在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逐步得以展示;而本文则没有完整的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