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平南县高二语文《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知识与能力】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2、学习作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写法。3、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过程与方法】诵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品读欣赏郁达夫眼中笔下的故都之秋的风物寄托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文及人,理解郁达夫独特的文人情怀。【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教学难点】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知识链接】1、关于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健将,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3年参加左翼文艺运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杀害于南洋的苏门答腊。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兄长一起留学日本,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性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提倡“静”的文学,写的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仿佛是一些不甘沉沦却已无力挣扎者发出的呼喊,或者是一些穷愁潦倒、孤独愤世者的倾诉和叹息”。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他的小说,传世之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散文名篇有《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胡愈之称之为“天才的诗人”、(七古的高手)人文主义者、真正的爱国者。本文写于1934年8月。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2、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做枯竭,过的是一种闲适安逸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本文构思的情感基调是清、静、悲凉,以中国南方秋天为映衬背景,表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情致、并揭示出北国之秋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作者选取了静观晨景、轻扫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细节进行富于文人情趣的描写,然后转入对秋天的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了秋天深刻的人文情趣。最后,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一个简明的对比,点明对故都之秋的热爱。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a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b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d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e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检查课前预习】1、正音潭柘寺(zhè)驯鸽(xùn)落蕊(ruǐ)细腻(nì)平仄(zè)歧韵(qí)椭圆(tuǒ)颓废(tuí)2.多音字(hún)混蛋(lù)露珠(pāo)泡桐混{露{泡{(hùn)混沌lòu)露脸(pào)泡茶(zhē)折腾(jiá)夹袄(luò)疏落折{(shé)折耗夹{(jiā)夹板落{(là)落在后面(zhé)折寿(gā)夹肢窝(lào)落枕文本探究(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找出文章的文眼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一(1---2):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秋晨院落故秋槐落蕊都二(3-----12):秋蝉残声的秋雨话凉秋秋日胜果三(13-----14):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3、“故都”即北平,如果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明确)“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在描写故都自然风物的同时,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