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艺术学校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与《战国策》相关的文学常识。2、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3、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形象。4、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研读课文。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1、梳理字词句,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评价荆轲这个人物。2、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法,感知法教具准备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二、文本解读1、文学常识回顾《战国策》是由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整理编订而成。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全书按国别编辑,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有声有色的戏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3、背景材料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4、字词积累(1)注意字词读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樊於(wū)期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夏无且(jū)(2)古今异义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古义:刻毒,今义:深厚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处境困难,今义:贫穷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掷击,今义:拿着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一个词,表可能、允许等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者,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3)一词多义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