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要求学生掌握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2、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自强”和“求富”旗帜下,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和创建的新式学堂。要求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发起的根本目的;洋务企业性质;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及评价和影响。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南沿海创办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要求学生掌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兴起的原因、影响和特点。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设问导入著名诗人陶渊明给我们描绘过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那么在这种与世隔绝的社会中人们依赖怎样的经济形态来生活呢?分析过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征和写照,它成为中国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自然经济有着较强的稳定性,因而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但自然经济是与落后的生产力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将解体。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讲述内容】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什么是自然经济的?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教材第40页插图)。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以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为特点。自然经济在与之相适应的封建社会里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仍占统治地位,它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1进步与发展。1、表现【合作探究】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的表现是什么?(1)使中国家庭“纺”与“织”,“织”与“耕”分离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列强操纵中国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2、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侵入东南沿海。【合作探究】2: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的原因是什么?(1)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造成猛烈冲击;鸦片战争使中国大量的主权遭到破坏,通商口岸的开放,关税主权的破坏,加速了列强的商品输入,使中国自然经济遭受猛烈的冲击,开始瓦解。(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使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自然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合作探究】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历史纵横”,思考: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在这一解体过程中农民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有何联系?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农民纷纷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促使近代企业的产生。过渡: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是什么企业呢?(洋务企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从中归纳出时间、原因、主张、目的主要代表人物、内容、破产标志、和影响及失败的原因。)二、洋务运动洋务: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洋务派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认为不能不调整统治政策,他们学习西方,搞起了洋务运动,逐渐形成洋务派。2.概况(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3)代表: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4)旗号: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