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基础知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了解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嫁娶习俗和人们社交礼仪变化的史实;了解“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探讨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⑵能力培养: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2、过程与方法:课前同学通过实践学习法采访年长者。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近代习俗变化所反映的社会进步;认识到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认识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教方学法讲述与学生练习、思考相结合;“情景创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合作总结——练习巩固”教学模式教材分析重点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难点难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教具彩图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先放摇滚歌手崔健的《不是我不明白》。(演示导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自从中国步入近代,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方面逐步发生了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人民穷了几千年了,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在20世纪末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完这课后,我们将会很明白,这世界为什么变化快。小组活动一:第一幕剧情简介:1928年9月,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参加孙子吴文杰的婚礼,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厦,街上少女少妇们的打扮、举止,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到了酒店,看到眼前的一切,吴老太爷不禁大叫一声,昏死过去。小组讨论:吴老太爷昏死过去的原因(从衣着、饮食、礼节、恋爱方式等角度)此剧是否可作为导入,引出下面“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衣服:(注意:结合教材P64——65,看图片归纳其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特点)图片:饮食:建筑:风俗:土洋并存、中西合璧(学法指导:如何分析原因)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小组活动二:第二幕剧情简介:1955年3月,乡下的堂弟带着几个孙子来上海探亲,吴文杰精心地招待,可是现实的状况却着实让他犯了难。(请你为他设计此时吴家人生活状况和“犯了难”的原因)(1)原因:人民当家作主是建国后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告别了被剥削和被压迫的时代。党和人民政府代表人民利益,给农民分得了土地,给城市居民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人民政府还实行了社会福利,保障困难弱势群体的衣食住行。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建设中对国内国际的诸多因素认识不足,缺乏经验,特别是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导致经济建设的步伐过快,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其次,城镇人口增长过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沉重负担;第三,一些不法的投机商贩借机哄抬物价,所以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供求矛盾,为此,党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计划经济的特征),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剧情简介:90年代浦东开发了,1995年国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