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乐陵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36古诗两首教案鲁人版必修3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古诗十九首》相关常识;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特色;3.引导学生尊重女性,关注女性现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窈窕淑女”相关内容导入课文。二、相关常识1.介绍《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2.解题。见课文52页注释①。3.先秦时代的妇女地位。中国商朝的妇女地位是很高的,中国妇女地位的下降是随着周朝或者儒教的出现而形成的夏朝在开国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其居住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游牧性,二是从妻居。商代社会的婚姻是由多个父和多个母共娶,这也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会。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公羊传》上讲:“诸侯一娶九女,诸侯不再娶。”这个习俗在礼制上流传到后代。周朝时期,已婚妇女地位卑下,婚姻关系能否维系取决于丈夫的好恶。丈夫愿意维系,她是丈夫的附庸;丈夫不愿维系,就要被丈夫扫地出门。《诗经》中的一些诗,如以叙事为主的《邶风·谷风》《卫风·氓》,以抒情为主的,《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蓷》,均为当时弃妇的悲戚之声。春秋战国时代几百年间战争频仍、人口损失惨重,生产力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劳力,这使得婚姻所承担的繁衍人口任务更为重要。于是,连青年男女的私奔在当时都不被绝对禁止,孀妇再嫁自然就不成问题了。甚至在诸侯国君中,这种事都屡见不鲜。史载卫宣公和其继母私通,所生子长大后迎娶齐女,宣公见齐女貌美,竟劫夺来据为己有。《诗·邶风·新台》就是卫人讽刺宣公之作。宣公死后,其庶长子公子顽又迎娶宣姜,生子女多人,有二人后又继为国君。卫人又作《墙有茨》刺之。其贵为国君,竟然迎娶再嫁、三嫁之女,而且其后代并未受到歧视,可见此风俗的普遍。从现存的关于先秦时代法律规定的残存记载中,也未见有对妇女再婚作出限制之处。三、整体感知1.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正音正字,注意朗读节奏。2.学生诵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字词,初知文意。3.教师点拨,部分串讲,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弃妇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客观上揭露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全诗共分六章。第一章写的是女主人公答应了氓的求婚;第二章是写女主人公热切地盼望婚嫁的情形;第三章是全诗感情上的转折,由对爱情的憧憬转入对自陷情网的追悔;第四章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第五章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悲自悼;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四、研读讨论1.在第一章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