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哈100中学侯超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坏境保护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重难点分析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坏境特征;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并能够比较说明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坏境,这2/8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坏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2、对图10.1和图10.2的判读。两幅图均为极投影图,这种地图在其他的章节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对两图的判读,提高对这种图的识别、分析能力,尤其是在这种地图上辨别方向的能力。活动中的问题3起到了一定的启发学生的作用。教师还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训练(详见教学建议)。教材将两图放在一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便于学生对比两个地区的情况,如海陆分布的状况。而这些也为后面的活动和教学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北极地区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比南极高,人们对南极的考察多于北极,都有这方面的原因。3、关于南极的自然环境。南极的坏境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气温低、降水少、风力强。教材通过两个阅读材料使学生对此有感性的认识,同时用〃冰雪高原〃、〃白色沙漠〃和〃风库〃高度地概括了南极气候环境的主要特征。在这里需要给老师们明确几个问题。①"冰雪高原〃的"高〃是如何造成的?南极本身陆地的海拔高度并不是特別大,但冰川的厚度非常大,所以形成了"冰雪高原〃。这是长时间气温过低,降雪日积月累的结果。②南极之所以成为世界的〃冷极〃,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平均海拔2350米);南极大3/8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③〃白色沙漠〃说明南极降水相当少,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第一,南极位于极地高气压带,空气以下沉运动为主;第二,南极上陆地面积广阔,而海洋面积小;第三,常年受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④为什么南极和北极相比风力更大?这与南极的低温有较大关系。南极由于气温比北极低,因而产生非常强烈的低气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