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第一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学习目标:1、理解我国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2、通过学习,体会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意义,能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课前预习案(轻松预习)使用说明(学法指导):通读教材,之后参考预习案中“教材助读”的提示,勾画课本,标注序号,写上提示语;自主整理出知识点写在“自学整理”处;将预习中不能解答的问题标识出来;有能力的同学试着完成学案其他内容。一、教材助读(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我国的分配制度(1)内容:以为主体,并存的分配制度。(2)原因:①由我国的现实生产力状况决定的。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相应地就必然实行的分配制度。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2、按劳分配:(1)性质: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社会总资产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包括劳动和)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3)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①前提:生产资料。②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发展水平。③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4)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是消灭剥削和消除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社会地位。(5)地位: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地位。(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和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的意义:(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的确认。(2)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劳动、知识、、的尊重。(3)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1二、自学检测课堂探究案(快乐课堂)使用说明(学法指导):理解并熟记重点基础知识,突破难点;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合作完成质疑探究、自主完成训练检测题,提高答题水平和技巧。一、我的知识网络(展示自学,互学成果,并点评)(一)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二)为什么坚持这一分配制度二、质疑探究质疑探究: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B.凡是工资收入都是按劳分配收入C.非劳动收入都是剥削收入D.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收入是劳动收入2、王某一家的收入情况:王某本人承包集体土地种植水稻,月收入2000元;王某之妻自己经营水果店,月收入3000元;大儿子是国有企业工程师,月收入7000元;大儿媳是外商独资企业的技术员,月收入4000元;2二儿子是私营企业的小老板,月投资利润收入8000元,并把一部分资金存入银行每月获得利息收入80元;二儿媳是股份制企业中的科技人员,月收入4500元,并以技术向企业投资入股,其股份占企业股份的10%,根据企业效益分红;三儿子把自己承包的土地转租给村民,每月获得租金3000元;三儿媳是外资企业的会计,月收入3500元。回答他们各自的收入属于何种分配方式?课后拓展案(成功体验)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完成拓展提升试题,巩固和升华所学知识;认真阅读资料卡,深化和延伸理论知识,提升自己。资料卡:(一)名词解释: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凭借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二)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关系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区别所有制基础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处于被雇佣的地位,受一定程度的剥削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坚持按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