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二首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参考教案书写教案第一课时《忆秦娥•娄山关》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两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你们了解毛泽东主席吗?2.介绍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3.了解写作背景这两首诗词,都是描写长征的,你们了解长征吗?有关长征的经过,见参考115页。二、自学文本自学提示:学生自由读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联系你对长征的了解,借助工具书,理解每句词的意思,想一想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三、交流研讨1.学生读词,生评价。2.理解每句词的意思,体会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上阕的意思是:凛冽的北风一阵阵吹来,呼呼地响,吹动着红军战士那单薄的衣裳。在这样满是白霜的早晨,战士们紧张、急速地向娄山关进发。战马行进在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凌乱的声音。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荡,时断时续,与天空大雁的叫声相为应答。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情景引入自学文本交流研讨1此时此刻,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说出,当时的时间是拂晓时刻,还能看到天边的残月。气候是非常冷,还刮着西北风。环境是险峻的山路,非常危险。)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风声,马蹄声,行军的脚步声,那多快,那么急,还听到了军号的声音。)你是如何理解“碎”“咽”的?(“碎”“咽”二字,曲折传神,贴切入微,非身历其境者不能写出。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尺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的,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咽”,本指声音硬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凛烈的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上阕。现在,你的心情如何?(感受非常紧张,心里很抑郁。)(2)下阕的意思是:不要说雄关坚如钢铁,我们英雄的红军又一次将它跨越。登上娄山关关口,放眼远眺,起伏的山峦向远处铺展开去,犹如大海的波浪,壮阔无比;如血的残阳挂在西方,将万里河山浸染得更加壮丽。下阕写的是过了娄山关的所见所感。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在感慨什么呢?(作者看到了山,看到了残阳)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比喻)带着你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下阕。四、质疑答疑这首词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要说吗?五、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质疑答疑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情景引入自学文本2第二课时七律•长征一、谈话导入,解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一首诗《七律•长征》。二、自学文本自学提示: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联系你对长征的了解,借助工具书,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想一想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三、交流研讨1.学生读诗,生评价。2.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这一句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的英勇气慨。小结: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交流研讨质疑答疑3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从这句话感受到了红军的不畏艰险的英勇气概。诗中一“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