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第2讲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3课时)教案苏教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的主要计时方法:特定称谓计时法、十二地支计时法、五更计时法、时、刻、字、秒、忽计时等;2、知道古代最基本的计时工具(日晷、漏)及使用方法;3、掌握十二地支计时法、五更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4、培养探索精神,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内容:一、特定称谓计时法1、古代人们根据寒暑的变化现象,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不同的时段。比如春季就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春就是初春或早春,仲春就是春天中间的一段时间,季春就是暮春或晚春。夏秋冬三个季节同样如此。2、古人还根据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晦就是月终;朔是初一;弦分上弦(就是每月的初七、初八)下弦(每月二十四、二十五);望就是十五。3、古代人们又根据日夜的轮换,把一天分为若干时段。比如按照太阳的出没,分为日出、日中、日入。日出也称为旦、早、朝、晨;日入称为夕、暮、晚、昏,也称为日夕。古时候人们每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称为“食时”;晚饭在日入以前,称为“哺时”(现在还有不少地方保持这一日两餐的习惯和传统)。日入以后先是“黄昏”,然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即半夜)。接着是“鸡鸣”,也称为“昧旦”或“昧爽”,就是天将明的时候。鸡鸣以后是“平旦”,也称为“平明”,是指清晨天刚亮的时候。二、十二地支计时法到西汉时期,人们便开始把一昼夜的名称固定下来,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时辰,并且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标明,又以十二生肖作代。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比如,夜半就是子时,是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所以古书上把这个时辰称为“子夜”。午时是从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也叫“日中”。古书上常有“点卯”的记载,点卯就是在卯时(即现在的五点到七点)上班报到。《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三、更点计时法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先说“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如李煜的“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五更”即此。夜半就是子时,是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所以古书上把这个时辰称为“子夜”,当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就用“子夜”作了自己一部长篇小说的书名。全夜为五个更,第三更便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因此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击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沙溪历史上有更楼桥,现在还有唯一的更楼遗址,都可以为此作旁证。)《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