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1第一页,共五十六页。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是现代治疗学的重要组成局部,在疾病的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先由外科医生实施,也有人称它们为外科营养。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现已从外科治疗领域扩展到内科、神经科、妇产科、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等多个领域。2第二页,共五十六页。PN与EN的营养液均由中小分子的营养素组成,包括多种氨基酸、长链及中链脂肪酸、糖类、平衡的多种维生素、平衡的多种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与普通的食物营养成分有根本的区别。它们的应用在阻止病人营养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加速创伤的愈合、促进正氮平衡、纠正酸碱和电解质紊乱、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手术的治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第三页,共五十六页。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即静脉内营养,指经过静脉系统补充营养和体液的营养支持方式。根据病人的情况可考虑局部或全部采用这种营养支持方式。采用前者时称作局部肠外营养〔partialparenteralnutrition,PPN〕,采用后者时称作完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4第四页,共五十六页。肠外营养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是经静脉途径供给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5第五页,共五十六页。一、PN的适应症:1.胃肠道梗阻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1〕广泛小肠切除术>70%~80%〔短肠综合征〕2〕小肠疾病3〕放射性肠炎4〕严重腹泻5〕顽固呕吐6第六页,共五十六页。3.大剂量放疗、化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病人4.中、重症急性胰腺炎5.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6.高分解代谢状态,如严重感染、灼伤、创伤7.炎性肠道疾病8.围手术期9.妊娠剧吐或神经性厌食10.七天以上不能进食者7第七页,共五十六页。二、肠外营养支持的禁忌症(一)无明确治疗目的,或已确定为不可治愈、无复活希望而继续盲目延长治疗者。(二)心血管功能紊乱或严重代谢紊乱期间需要控制或纠正者。(三)病人的胃肠道功能正常或可适应肠内营养者。(四)病人一般情况好、只需短期肠外营养、预计需要的时间少于5天者。(五)原发病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如需急诊手术的严重腹部创伤、完全性肠梗阻病人等,不宜强求于术前行肠外营养支持,以免延误对原发病的治疗。8第八页,共五十六页。三、PN支持的方法经外周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适应证:①短期肠外营养〔<2周〕、营养液渗透压低于1200mOsm/LH2O者;②中心静脉置管禁忌或不可行者;③导管感染或有脓毒症者。优缺点:该方法简便易行,可防止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机械、感染〕,且容易早期发现静脉炎的发生。缺点是输液渗透压不能过高,需反复穿刺,易发生静脉炎。故不宜长期使用。9第九页,共五十六页。经中心静脉的肠外营养途径〔1〕适应证:肠外营养超过2周、营养液渗透压高于1200mOsm/LH2O者。〔2〕置管途径: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上肢的外周静脉达上腔静脉。优缺点: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易于活动和护理,主要并发症是气胸。经颈内静脉置管使转颈活动和贴敷料稍受限,局部血肿、动脉损伤及置管感染并发症稍多。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贵要静脉较头静脉宽、易置入,可防止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但增加了血栓性静脉炎和插管错位发生率及操作难度。不宜采用的肠外营养途径为颈外静脉及股静脉,前者的置管错位率高,后者的感染性并发症高。10第十页,共五十六页。四、肠外营养制剂肠外营养液的成分均由小分子营养素组成。非蛋白质能量由糖类和脂肪平衡的提供。(一)糖类糖类中最易获得、最经济、且适合于静脉输注并能被人体组织代谢利用的是葡萄糖,也是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主要的供能物质之一。但机体代谢、利用葡萄糖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供给过多或输入过快时,多余的葡萄糖可转化为脂肪沉积于肝脏,导致脂肪肝,故每天的葡萄糖供给量2~4g/kg.d,不宜>300~400g。葡萄糖约占总热量的50%~60%。11第十一页,共五十六页。(二)脂肪脂肪的营养价值主要是供能,其次提供生物合成所需的碳原子和必需脂肪酸。脂肪不能直接输入静脉,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