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案(第二课时)设计理念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该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落花生》这篇课文讲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传达一种高尚的价值观。花生外表虽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文章否定的是那种“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种“东西”只会炫耀自己,哗众取宠,而无真才实学,外表好看心灵却不美,对别人、对社会没有好处,甚至有害,那绝不是美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获得感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再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让学生互动,由学生彼此间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充分发挥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作用,通过合作,加深理解,加深体验,从而受到文中情感的感染。教学目标1.理解“父亲”和“我”的话,并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体验。教学重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质疑,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初学了《落花生》一课,知道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板书),是现代著名的作家。他还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落花生”(板书)。你们知道他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去课文中寻找答案。【设计意图: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此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把握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二、重点研读,深入探究(一)谈花生1.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用“---”画出父亲说的话,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理解体会。2.小组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1)课件出示父亲的话,指名读。(2)完成填空。父亲的话中提到了()、()、()、()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让人一见就(),但是和()相比,还是()最可贵。(3)分析理解父亲的话。A.“爱慕”是什么意思?B.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4)再默读父亲的话,想想花生的哪些特点与桃子、石榴、苹果不一样?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不好看鲜红嫩绿埋在地里高挂枝头(5)小结:花生果实的好处很多,可它埋在地里,必须挖起来才知道,从不显耀自己,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给人们(板书:默默无闻),这正是花生的可贵之处,父亲这是在赞美花生。(6)用赞美的语气再读父亲的话。【设计意图:从整篇课文到自然段,再到词、句、点,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的规律,把学生的理解不断引向深入,体现了学生不断的探究过程,并且使学生感悟到读书的方法。】(二)论人生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仅仅只是为了和我们谈花生吗?1.课件出示父亲的话,学生齐读。2.谈自己的理解。3.小结:父亲和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三)提出问题,展开辩论1.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为什么?(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进行辩论)2.学生各抒己见,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3.师总结: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设计意图:教师巧妙设计,以辩论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三、学习“我”的话,深化理解过渡: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1.出示“我”的话齐读。理解“体面”(外表好看);“讲体面”(讲究外表好看);“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