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财政局国资办工作总结2014年,我办在政府和党的正确领导下,在财政局的科学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锐意改革,统筹兼顾,扎实推进我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国资产监督、管理、运营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一年的工作做如下总结:一、提高工作效率,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为加强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效率。按照省财政厅统一布置,对我县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同时组织举办《全县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暨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产权登记业务培训会议》,邀请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公司工程师对县属160余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落实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各项建设。截止目前,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登记资产总额约137093.9万元(其中:土地49290.51万元,房屋58941.59万元,车辆5646.21万元,其他资产23215.59)。二、研究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国资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度及实施办法,构建制度体系。(一)存在问题。1.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一些单位基础管理薄弱,没有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或有制度也不认真执行,造成财产购置随意性大,重复购置较多,交接不办手续,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存在虚账和账外资产现象。2.资产配置混乱。房产、公务车等国有资产在各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配置不公平的现象十分突出。3.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许多单位存在大量闲置资产,大大降低了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使用效率不高一方面使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浪费宝贵的财政资金;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单位中存在的奢侈之风。4.资产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发生在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在购置环节,由于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在资产使用环节,第1页共3页一些单位管理不善,损坏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如低价出售、无偿出借、收入不入账等。5.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缺乏管理。如一些单位不申报审批就将办公用房、土地、设备等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国有资产难以实现保值增值。转为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未实现有偿使用,导致经营性短期行为,资产消耗得不到补偿,非正常投资或提前报废严重,甚至成为单位的“小金库”。(二)完善制度建设。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国资办同志在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XX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省政府令第214号)、《XX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财资〔2009〕392号)、《xx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xx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给合我县实际,经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出台了《xx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利政办〔2014〕46号)该制度从资产的购置、资产的使用、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以及资产的处置等各个环节都全方位进行监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该制度的出台填补了我县国资管理法规方面的空白,使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规范国有资产监管行为。三、针对国企管理存在问题,探索有效监督模式。过去由于县级国有企业规模较少,并经过多轮企业改制后,纳入县财政监管的国有企业主要是粮食购销公司和自来水厂等16家国有企业,对上述企业的监管也只是报报月报,年终搞下企业决算汇编等工作,对企业实际的经营业绩以及利税的交纳没有真正管理起来,也造成国有资本收益的流失。近年来,国有控股参股企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截止目前已达29家国有控投或参股企业,企业资产规模近50亿。但我县国有企业客观体制上还存着一些漏洞,监督体制不科学或监督不力,相关制度得不到落实,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加强国有企业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亟待关注解决的重要问题。为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切实履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第2页共3页束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办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并结合我县实际,出台了《xx县国有企业经营目标分类考核办法》(利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