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一、基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元勋(xūn)挚友(zhì)可汗(hán)九曲连环(qŭ)B、殷红(yīn)校对(jiào)气氛(fèn)脑髓suǐC、祈祷(qí)憎恶(zēng)锲而不舍(qiè)目不窥园(kuī)D、山巅(diān)卓越(zhuō)惩罚(chéng)宛转(zhuǎn)2、下列词语书写全对一项是()(2分)A、家喻户晓锋芒必露截然不同B、沥尽心血鞠躬尽瘁妇孺皆知C、挺而走险鲜为人知潜心贯注D、深恶痛疾迥乎不同一泄万丈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育才学校决定加快创建文明校园的规模与速度。B.深受天津人民喜爱的曲艺名家苏文茂先生,是津味相声的杰出代表。C.随着对各区县的实地调查,使专家组对当地义务教育达标状况有了全面了解。D.市十六届人大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审议了新修订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条例》。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哪怕找不到大海,也要迈出寻觅的脚步;哪怕脚印被掩埋,也请珍惜走过的路。B.我市今年举办的旅游节,融文化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异彩纷呈。C.明天参观天津自然博物馆,你是打算自己去呢,还是和大家一起去?D.英国诗人雪莱在他著名的《西风颂》里写道:“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5、下列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乐府民歌。C、《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是光未然。D、《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6、下列各项关于《黄河颂》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A、《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B、“望黄河滚滚”的“望”字,一直统领到“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像。C、该诗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D、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完成7—9题。(15分)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8.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权谓吕蒙曰(孙权对吕蒙说)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应当仔细阅读,了解历史)C.蒙乃始就学(吕蒙于是开始努力读书)D.肃遂拜蒙母(鲁肃就去拜见吕蒙的母亲)9、下列对文章《孙权劝学》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二、《最后一课》阅读理解题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