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在全世界致力于应对水问题的21世纪,我国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大国,面临着更为紧迫的压力。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已经成为未来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中国国情、水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节水是一项重大国策,也决定中国必须走节水型社会之路。我国水资源形势严峻,人均水资源量少,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与此同时,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近年来,在国务院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国节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总的来看,节水使农业、工业用水定额减少,用水效率提高,延缓了总用水量的增长势头。但是,目前中国节水水平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还很不相称,从1980年到现在,中国总体缺水形势未得到缓解,水资源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节水的战略地位还不够突出,全民的节水意识还有相当差距,节水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行政推动层面。如何在水权水市场理论指导下,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节水的运行机制,更多地依靠经济手段、科技进步促进全社会水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道路,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能否实现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关键。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就是明晰水权,培育水市场的形成,确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用市场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推进水利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只有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第1页共8页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科学管理、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对新时期水利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与时俱进,把水利改革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现代化方向,把推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的经验2001年以来,汪恕诚部长发表了以《水权管理与节水社会》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文章,初步形成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导体系。在此基础上,水利部确立了XX省XX县区、XX省XX市和XX省XX市为首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目的是在不同的水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条件下,选取试点内容各有特色或各有侧重的不同地区,开展这项工作,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经验。节水是在不降低人民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取用水过程中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杜绝浪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科学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节水型社会要求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通过建立节水的管理体制,在全社会形成促进节水的机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宣传等多种措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节水型社会作为一种以节水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根本点应当是建立一种支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来调整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制度建设的过程。第2页共8页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涉及全社会各层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没有,外国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