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戴军有戴军有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2017-08-07呼和浩特目录•1、概述•2、病原学•3、流行病学•4、发病机制与病理•5、临床表现•6、实验室检查•7、诊断与鉴别诊断•8、治疗•(我国卫生部指南、•欧洲卢森堡指南)主要参考文献布鲁氏菌病和生物恐怖主义相关的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管理Bichat指南:欧洲卢森堡公共卫生局2012年我国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概述•1887年英国医生布鲁氏首先从死于“马尔他热”的英国士兵脾脏中分离出羊种布氏菌(Brucella)而得名•我国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2例布鲁氏菌病例概述•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布鲁菌病,布病•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学•布氏杆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或荚膜•布氏菌属按宿主不同分6个种:•羊种菌、牛种菌、猪种菌、犬种菌、绵羊附睾种菌及沙林鼠种菌。羊种菌致病力最强,感染后临床症状重病原学•生长缓慢:从人体内分离细菌时常需1周以上(至1个月)•对紫外线、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3%漂白粉和来苏尔数分钟内能杀灭•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在奶及乳制品、皮毛、冻肉等中能长时间生存(2个月以上)流行病学为全球性疾病我国:内蒙、吉林、黑龙江和新疆、西藏等牧区主要羊种菌,次为牛种菌近年来布病呈现多发态势传染源:绵羊、山羊、黄牛、水牛、奶牛及猪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接触接触-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消化道消化道-进食含布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呼吸道呼吸道-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尘埃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发病机制机制复杂:细菌、毒素细菌、毒素及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在发病中起作用感染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原发病灶形成)菌血症阶段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慢性布病阶段慢性纤维化阶段发病机制11、淋巴源性迁徙、淋巴源性迁徙布氏杆菌淋巴管局部淋巴结大量繁殖增生性炎症淋巴结炎肉芽肿性淋巴结炎(形成原发病灶)22、菌血症、菌血症22、菌血症、菌血症布氏菌在原发布氏菌在原发病灶大量繁殖病灶大量繁殖病原体病原体血行播散血行播散冲破淋巴冲破淋巴屏障进入屏障进入淋巴流和淋巴流和血流血流吞噬吞噬吞噬细胞吞噬细胞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当释放出的细菌超过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细胞的吞噬反应能力细胞外繁殖细胞外繁殖菌血症菌血症菌血症菌血症菌体破坏菌体破坏释放内毒素释放内毒素形成毒血症形成毒血症释放内毒素释放内毒素形成毒血症形成毒血症破坏白细胞等,破坏白细胞等,释放内源性致释放内源性致热物质热物质局部组织炎症,局部组织炎症,变性坏死变性坏死临床上出现发热、临床上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疼痛等症状12发病机制33、多发性病灶形成、多发性病灶形成细菌随血流到达细菌随血流到达全身实质脏器全身实质脏器多发性病灶多发性病灶由于布氏菌主要由于布氏菌主要在在网状内皮系统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的细胞内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皮细胞的脏器,如内皮细胞的脏器,如肝、肝、脾、淋巴结,骨髓脾、淋巴结,骨髓等均等均可受累可受累。。13发病机制发病机制44、慢性纤维化、慢性纤维化TT淋巴细胞淋巴细胞被细菌致敏后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巨噬细胞聚集于布氏菌周围不断吞噬和杀灭布氏菌,形成包裹感染灶的肉芽肿,肉芽肿,肉芽组织纤维硬化,出现后遗症病理•病变范围广泛:以单核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骨关节系统、神巨噬细胞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经系统常见•初期:炎性渗出,组织细胞变性、坏死•亚急性和慢性期:组织细胞增生,肝、脾、淋巴结增殖性结节和肉芽肿•慢性期:部分肉芽组织发生纤维硬化性变,出现后遗症病理•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病理•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