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迟发性脑病诊治进展沈阳市第一人民医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神经内神经内一科一科朱峰朱峰概述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是急诊内科甚为常见的疾病,可造成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功能损害为主的多脏器损害,严重中毒者可因心、肺、脑缺血衰竭而死亡。经过及时治疗,多数可以痊愈,但部分中毒患者意识恢复后,还会出现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layedencephalopathyafteracutecarbonmonoxidepoisoning,DEACMP)。概述概述DEACMP是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经治疗神志清醒后,经过数日到数周(约2~60d)的“假愈期”后,出现以痴呆、精神和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国内报道为10%~30%。其严重的致残率和高死亡率受到关注,但目前却无特效治疗,是目前临床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概述概述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机体,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以极快的速度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不易解离(解离速度为氧合血红蛋白的1/3600)由于HbCO不能携带氧,组织缺氧,形成低氧血症。影响细胞内氧弥散,损害线粒体功能。CO线粒体中的结合,阻断电子传递链,抑制细胞呼吸。形成碳氧肌红蛋白(MbCO)使Mb失去储氧能力,加重缺氧。毒作用机制毒作用机制肌球蛋白细胞色素A3肌红蛋白(Mb)脑组织对缺氧最敏感,CO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最突出。急性CO中毒致脑缺氧,脑血管迅速麻痹扩张、脑容积增大、脑内神经细胞ATP很快耗尽,Na+-K+-ATP泵运转功能障碍,细胞内钠离子积存过多,导致严重的细胞内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造成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缺氧导致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及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发生细胞间质水肿,严重者可发生脑疝。毒作用机制毒作用机制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可促发血栓形成,缺血性软化或广泛的神经脱髓鞘变,即使一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假愈,随后又出现多种神经精神症状的迟发性脑病。毒作用机制毒作用机制迟发性脑病的病理基础是大脑皮质脱髓鞘及苍白球软化、坏死。发病机制目前假说:1、缺血缺氧机制2、血管因素学说3、免疫反应学说4、再灌注损伤和自由基学说5、细胞凋亡学说1、缺血缺氧机制CO造成的缺氧是DEACMP的始动因素。脑在严重缺氧时,能量代谢障碍,钠泵失活,钠离子、钙离子内流,其中大量的钙离子内流可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功能,影响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利用,引起细胞内水肿。缺氧还使血管痉挛,继之扩张,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渗出增强,血流缓慢,形成微血栓,造成脑水肿及广泛性的坏死,神经细胞脱髓鞘。其中以大脑白质和基底节及苍白球受损最严重。毒作用机制毒作用机制不同观点:有研究发现很多CO产生的损伤效应与高浓度HbCO以及缺氧无关,单纯用CO造成的缺氧不能完全解释DEACMP的某些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尤其是DEACMP的神经精神症状都是在大量外源性CO排出体外,体内HbCO恢复到正常水平后才出现。毒作用机制毒作用机制2、血管因素学说迟发性脑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脑白质脱髓鞘和脑血管功能障碍。大脑白质是缺氧损伤的易感部位。毛细血管数量仅为灰质的1/3;脑内的血液灌流量相对较少的区域;故一些学者认为DEACMP与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有关。毒作用机制毒作用机制急性CO中毒时,因缺氧、酸中毒等原因,血管内皮变性、坏死,内膜粗糙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引起白质弥散性缺血、缺氧,发生脱髓鞘改变。继之,脑部的小动脉管壁内皮细胞因缺氧而变性,形成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这种继发的血管病变所需的时间,大体与“假愈期”一致。毒作用机制毒作用机制3、免疫反应学说近年来研究发现,CO中毒后脑组织的损伤非缺氧一种损伤机制,免疫反应是更为重要的一种损伤机制。涉及髓鞘碱性蛋白变性、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产生以及血浆中的髓过氧化物酶活化等,最终导致巨噬细胞和CD4+T淋巴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等免疫反应的发生,造成脑组织损伤。毒作用机制毒作用机制免疫反应学说证据:在对急性CO中毒大鼠脑的病理改变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γ-干扰素(γ-IFN)表达的研究中发现,大鼠脑中出现I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