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__传统文化不仅随不同时代流变,而且在共性中有丰富多彩的个性,这就大大增加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复杂性。幼儿园在选择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该有明确的取舍标准。由于学龄前儿童对文化的最初理解,总是从身边可接触的实物、可观察的行为开始的,因此,幼儿园在选择传统文化时,需要遵循两个标准:一是从至今仍活在本地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慢慢延伸到保存在博物馆中的古代文化;二是体现在可接触器物、直观的待人接物行为方式中的传统文化,优先于用文字符号表达的传统文化。按照这样的标准,很多幼儿园开展的传统民间艺术和游戏活动、本民族节日庆典、日常共同生活中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教育、讲历史故事和图画书等,都是能标志本国、本民族的独特性和美德智慧的内容,都是合适的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如能与家庭合作,在园内或利用社会资源,为幼儿提供接触这些传统文化的机会,使他们耳濡目染,引发他们深入探究的兴趣,就是在他们面前开启了博大精深的本民族文化探索之门。从这个意义上讲,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仅仅定位在传统经典蒙学教材上,有窄化的危险。蒙学是古代启蒙教育的总称,面向的儿童年龄段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因为古代外出就傅的年龄通常在七八岁。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学龄前儿童,如果以蒙学教材代表传统文化,无论是从内容的涵盖面上,还是从贴近学龄前儿童生活的角度衡量,都是不恰当的。幼教工作者应该了解,中华民族经年累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遗存和精神遗存,诸如语言文字、风俗礼仪、思维方式、伦理宗教、审美旨趣、文学艺术、器物制度等,都是传统文化,要避免简单模仿古代私塾的教育内容,要发掘出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定位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有这样几种定位:一是作为中华儿女,理所应当需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二是对年轻一代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传承士阶层外在的儒雅崇礼气质,以及内在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三是使__各地区、各民族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增进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在目标定位上无疑也需要立足长远,处理好上述几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族群之间接触频繁,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与尊重文化多样性、跨文化理解都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素养。无论对于本民族文化还是外来文化,个体有理性的判断力而不是简单持无价值怪异的排斥态度,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更具时代感的目标定位。在教育部出台的《3_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社会性发展领域列出了归属感的目标,其中就包括文化上的归属感,这与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对于幼儿而言,认识和掌握本民族文化是一辈子的事,需要循序渐进。但如果在早期不能有意识地激发儿童对于日复一日身处其中的本民族文化的探索兴趣,不能使儿童感受到群体的接纳而产生我们的体验,那么即使在一个共同体中长期生活,也未必能让儿童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形成肯定性认知,并将这些事物作为与其他群体相互识别的标志,即形成文化认同感。因此,《指南》分不同年龄段确定的具有初步归属感目标,包括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感受家庭和班级的温暖、了解家乡/民族/国家代表性的事物及成就、为自己是__人感到自豪等,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是值得参照的,因为它使认知层面的目标与归属、认同这些情感层面的目标紧密联系,目标定位更加着眼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相比之下,复制古代蒙学的教育目的,显然缺乏时代感。传统文化教育中幼者的角色在当代儿童的学习范围大大扩展的背景下,在无数研究已经证实了儿童是在主动地建构着周遭事物的意义中形成个人知识的时代,让儿童耐着性子、通过单纯反复诵读而记忆嘉言懿行,不仅不现实,而且偏执。用什么方法设计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呈现在幼儿面前,才能吸引幼儿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发挥想象力参与文化的建构,值得有志于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人士深入研究。纵观其他国家对幼者的传统文化教育,无不是以多种营造文化氛围的方式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