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论坛》2010年第5期,总第230期112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张金梅(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既是董仲舒对周秦,特别是汉兴至武帝时期《诗》学、《易》学、《春秋》学历史的一个归总和陈述,也是对《春秋》笔法之“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的倡导与宏扬。董仲舒不仅在经学阐释学视野下将“《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付诸实践,而且将经学阐释学“从变从义,一以奉人”的话语规则泛化为后世阐释学的基本理路。关键词:《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0)05-0112-06“《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最早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第五》:“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①梳解这一命题的阐释学意义,首先要回到董仲舒所处的历史语境当中,在具体的汉代经学史、《诗经》学史、《易》学史、《春秋》学史的脉络中来理解这一命题。因为董仲舒“《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一命题,针对的主要是《诗经》、《易》、《春秋》和《诗经》学、《易》学、《春秋》学的现状,其内涵也是在这一具体的历史语境和线索中得以呈现的。一、“《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的历史语境西汉前期的学术文化活动较为自由。汉高祖不喜儒术,文帝、景帝好刑名黄老,在学术思想上表现为较少的约束和限制。中央朝廷与诸侯王共存的政治,更为士人的自由流动和思想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②这样,一方面,经过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诸子百家的典籍思想和汉朝的学术文化逐渐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学说学术还没有与“大一统”的政治权力绾结在一起之时,百舸争流的局面也难以避免。此时大量异质、异趣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潜流并存于藩国诸侯王对中央政治权力的割据之中,并较广泛地流布民间。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辨析是非高下,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厥协六艺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等都具有明显的旨归。可以说,“百家”、“异传”、“杂语”的涌现正体现了董仲舒所在的前“大一统”时期思想文化的一个侧面。而这就形成了西汉多家《诗》学、《易》学、《春秋》学系统得以存在的思想底蕴,也是我们今天考察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一命题的前提。换言之,董氏所谓“《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就其传达的历史内容而言,是对周秦,特别是汉兴至武帝时期,《诗》学、《易》学、《春秋》学历史的一个归总和陈述。具体到该理论的正式提出,则主要是董氏为了阐明《春秋》“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的叙述特点而倡导的。————————————收稿日期:2010-04-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08XZW01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金梅(1974-)女,湖北黄梅人,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人员,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文化与文论。文学研究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113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云:“难晋事者曰:‘《春秋》之法,未踰年之君称子,盖人心之正也。至里克弑奚齐,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何也?’曰:‘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春秋》疾其所蔽,故去其正辞,徒言君之子而已。……恶之中有恶者,已立之、已弑之、不得如他臣之弑君者,齐公子商人是也。故晋祸痛而齐祸重。《春秋》伤痛而敦重,是以夺晋子继位之辞与齐子成君之号,详见之也。”③这段话就《春秋》笔法而言,涉及晋齐两国祸乱。“未踰年之君称子”系《公羊传》所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