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县人民医院急诊科苏长兵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一、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乙脑病毒是虫媒病毒乙组中的一种,属披盖病毒。电镜下: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20—30nm。病原学特征:病毒抵抗力不强,不耐热,对化学消毒剂敏感,但对低温和干燥有较强的抵抗力。50%甘油中4℃条件下可保存3个月之久。二、病原学特征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人:隐性感染显性发病血中病毒数量少,病毒血症时间短,做为传染源意义不大。动物:猪、马、驴、牛和狗、鸭、鹅、鸡、蝙蝠等。以猪作为主要传染源三、流行病学特征㈠传染源:1、蚊虫叮咬、吸血而传播。传播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库蚊、伊蚊和按蚊。2、垂直传播:母亲经胎盘将乙脑病毒传播给胎儿。3、其它昆虫:福建、广东、台湾的蠛蠓也可传播乙脑病毒。(二)传播途径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显性发病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1000-2000,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为少见。(三)人群易感性乙脑流行于亚州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流行时80%-90%集中在7、8、9三个月,华南地区提前一个月,为6、7、8,东北地区为8、9、10。多为散发,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四)流行特点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带乙脑病毒的蚊叮咬人乙脑病毒(通过淋巴管、毛细血管)人体(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血流血流病毒血症病毒血症通过血脑屏障通过血脑屏障不侵犯神经系统不侵犯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炎脑炎隐性感染①病毒对神经组织直接侵袭有关: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与炎性细胞浸润②与免疫性损伤有关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脑及脊髓,但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最为严重,部位越低,病变越轻。肉眼观察:大脑和脑膜有充血、水肿和出血。(二)病理学变化1、神经细胞变性、坏死。2、血管内淤血、附壁血栓及出血灶。3、“血管套”形成。4、噬神经细胞现象。镜检:潜伏期:4-21日,一般10-14日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三期㈠初期: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颈强直及抽搐,神志尚清。病程l-3日。五、临床表现1、高热T达40℃以上,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2、意识障碍:嗜睡、昏睡‘谵妄、昏迷。昏迷越深,热程越长,病情越重。3.惊厥或抽搐:由于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伴有意识障碍。(二)极期:初期症状加重,病程4-10天44、、呼吸衰竭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原因:①大脑皮质、下丘脑、桥脑的病变抑制延脑呼吸中枢②延脑呼吸中枢自身炎症所致。③弥漫性脑水肿、伴显著性颅内高压、脑疝表现呼吸节律不整出现脑疝(颞叶钩回疝、枕骨大孔疝)外周性呼吸衰竭多由于脊髓病变致呼吸肌麻痹,但呼吸节律整齐混合型:指中枢及外周呼吸衰竭同时存在。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呼吸衰竭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5、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增高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在病程10日内出现,是乙脑病人最危险的时期。颞叶损害:听觉障碍枕叶损害:视力障碍、视物变形。间脑受累:严重的感觉障碍丘脑下部病变:出汗面红,心悸、心律不齐及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6、其他中脑单侧受损:对侧瘫痪。中脑双侧受损:四肢强直性瘫痪,称去大脑强直。神经核受损:出现相对应的器官发生障碍及假性球麻痹。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重症病人的某些症状、体征6个月恢复,6个月后仍不恢复者,为后遗症期。(三)恢复期(四)临床类型(附表)轻型普通型重型极重型体温38-3939-404040℃℃℃℃神志清楚欠清不清不清抽搐无偶有反复或持续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意识嗜睡嗜睡或浅昏迷昏迷深昏迷脑膜刺不明显明显浅消失中枢性呼吸激征深亢进后消失衰竭及脑疝后遗症无多无少数有严重乙脑临床总结:高热头痛脖子扭昏迷呼衰7,8,9㈠血象WBCl0—20×109/LN80%以上㈡脑脊液压力稍高外观无色透明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