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考纲、考点说明: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一)概念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要点:学科的基础、方法、内容。(二)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可分两部分:1.研究中药→机体中药药效学: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要点: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2.研究机体→中药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特点。要点:中药的体内过程。二、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气(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和无毒。(一)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概述:寒凉、温热药的药理作用有差异:1.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临床病人:寒证、热证→表现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①寒证→唾液分泌量↑、心率、基础体温、血压、呼吸频率↓→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②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应用温热药、寒凉药治疗→症状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正常化。说明:寒、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寒凉药抑制交感,温热药增强交感→纠正紊乱。(2)正常动物:寒凉药或温热药→长期给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举例:寒凉药→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儿茶酚胺含量↓),血浆和肾上腺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儿茶酚胺合成↓),心率、耗氧量↓(儿茶酚胺作用↓)→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3)动物证候模型:“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体温↓、心率↓等(交感抑制的表现)。温热性(温肾助阳药)→改善。说明: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功能。结论:寒凉药、温热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调节机制:现代认为: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环核苷酸(第二信使,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水平。寒凉药→升高M受体、cGMP(环磷鸟苷)水平→兴奋副交感。温热药→升高β受体、cAMP(环磷腺苷)水平→兴奋交感。小结:对植物神经系统温热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寒凉药相反。机制:影响相应递质、受体、环核苷酸。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温热药作用不一样。(1)温热(补益药)明显促进→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轴、性腺轴功能。举例:温热药→寒证大鼠→TSH(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基础体温↑(增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缩短动情周期,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增强性腺)。说明:温热药促进内分泌。(2)寒凉药→抑制内分泌功能。举例:龟甲→T3造成甲亢模型大鼠(阴虚、热证)→血清T3、T4↓(抑制甲状腺)。小结:对内分泌功能温热药显著促进;寒凉药抑制。机制:影响内分泌腺功能(肾上腺、性腺、甲状腺)。3.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温热药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基础代谢。(1)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影响代谢。举例:温热药→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甲低阳虚证模型→体温↑(增强基础代谢)。甲亢阴虚证模型→基础代谢高→表现:能量消耗增加,产热增加,尿量减少、血浆黏度增高、饮水量增加,体重减轻。寒凉性→纠正上述症状,T3、T4↓→抑制甲状腺功能(抑制基础代谢)。(2)寒凉药、温热药影响细胞膜钠泵(Na+,K+-ATP酶)的活性→影响代谢。温热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细胞贮能、ATP含量↑。寒凉药→抑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抑制产热。小结:对基础代谢温热药增强;寒凉药抑制。机制:影响甲状腺、细胞膜钠泵。4.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1)临床:寒凉药→中枢抑制→表现:抗惊厥、解热、镇痛、镇静等。部分温热药→中枢兴奋(2)动物:寒凉药→痛阈值、惊厥阈值(最小刺激量)↑→中枢抑制。温热药→痛阈值、惊厥阈值↓→中枢兴奋。说明:寒凉药抑制中枢、温热药兴奋中枢。对中枢作用的机制:现代研究表明:温热药→脑内兴奋性递质NA↑,抑制性递质5-HT↓。寒凉药→相反,NA、DA↓,5-HT↑。小结:对中枢神经系统温热药→兴奋中枢;寒凉药→抑制中枢。机制:影响NA(DA)、5-HT。5.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寒凉药显著。寒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