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20、《山市》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知识准备】1、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2、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蜃景高垣睥睨逾时倏忽连亘窗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相顾惊疑居然城郭恒不一见人烟市肆【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二、自读课文:1、学生在自由诵读和教师的学法指导下,自由地进行初读、再读、三读后开展竞读。每小组推荐同学进行朗读比赛,各组对每组参读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学习过程。2、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3、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4、文中四字结构颇多,有的独立成句,如“相顾惊疑”“高垣睥睨”等;有的带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如“(既而)风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山上)人烟市肆”等。读好这些四字结构是关键。5、划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三、探究想像:使用多媒体教学1、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市的变化的?3、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4、结尾的作用是什么?(文章的结尾如同附记,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对主要内容有补充说明的作用。山市又名“鬼市”,增加了这种幻景的神秘感。)5、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海市蜃楼、山市蜃楼:大气光学现象。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后发生显著折射,使远处景物显示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异幻景。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6、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7、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8、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知识梳理】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达标检测】(一)多媒体显示1、解释下列词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词义不同:(二)一、问题探究(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记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一顺序的词语。(时间。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3)文中山市蜃景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①形成阶段:孤塔、宫殿的出现;②发展阶段:城市的出现;③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消失。)(4)课文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照应开头,说明淄川的地方确实可以看到山市这种自然现象。)(5)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不能用科学道理解释这自然现象。(6)用科学知识,请对“山市”作出解释?(“山市”与“海市”一样,是因折光反射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二、阅读古文,回答问题。以叶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方》①:“得螳螂伺②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③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④云:“不见。”嘿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⑥县。(注释:①《淮南方》:书名,即《淮南子》,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人编撰。②伺(sì):观察,守侯。障:遮蔽。③恒:常,总是。④绐(dài):欺骗。⑤赍(jī):携带。⑥诣(yì):到……去。(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C)A.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遮蔽)B.不能复分别。(分辨)C.妻始时恒答言“见”。(永恒)D.绐云“不见”。(哄骗)(2)翻译句子:①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于是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螳螂侦察等候捕蝉用的那片遮蔽自己的树叶,而摘取它。)②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携带树叶来到市场上,当面拿别人的东西。)(3)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默然大喜”表现了楚人怎样的心态?(被楚人问得不耐烦的时候哄骗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