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人类对地球形状认知的四个历程是(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环球航行)、(卫星照片)。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3.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站得高,望得远;卫星照片;麦哲伦航线;月食)4.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和名称等。5.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条经线和纬线。经线是(相等)的,纬线的长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6.本初子午线的地面标志位于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基多赤道纪念碑位于南美洲的(厄瓜多尔)。7.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表示,而180°经线以东称(西经),以西为(东经);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表示。8.北纬越往北度数(越大),南纬越往南度数(越大)。9.经线指向(南北)方向,纬线指向(东西)方向;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10.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从赤道上空看,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点上空看为(顺时针)。自转周期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产生昼夜现象的条件是(地球不透明)、(太阳光线是平行的)。11.地球自转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被称为春分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被称为夏至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这一天被称为秋分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被称为冬至日。12.一年之中,(夏)季节太阳升的高一些,此时(昼长夜短);(冬)季节太阳升的低一些,此时(昼短夜长),春秋两季(昼夜平分)。13.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分为五个热量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14.指向标指示地图上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一般定位法)、(经纬网定位法)、(指向标定位法)。15.地图的基本要素是(比例尺)、(方向)、(图例)。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三种表示方式为(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16.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17.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18.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表示(山脊)的一组等高线其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谷)的等高线其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19.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内容(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内容(简略)。第二章大洲和大洋知识点小结1.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即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2.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东半球陆地面积比西半球(大),世界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3.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共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其中,(亚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4.北美洲的(格陵兰)岛是面积最大的岛屿。5.地球上的海洋,按照面积由大到小排序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6.亚洲、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