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的思考[字号大中小][打印][举报/纠错]江泽民同志在视察红旗渠后指出:在林州看了中外闻名的红旗渠。在三年困难时期,在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下,能建成这样宏伟的工程,林州人民了不起。“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不仅给后人留下了浇灌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什么是红旗渠精神。XX县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体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实质所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点XX县区原名林县,历史上长期困扰这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缺水。可是,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只顾压迫榨取人民血汗,却不管群众的死活。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五六十年代,林县县委“一班人”深知全县人民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很贫困,仍在受干旱缺水的煎熬。改变林县山区面貌,让农民脱贫致富,关键是引水进村、引水上山。建国初,全县九十一万八千亩耕地,只有一万两千亩水浇地。全县五百五十个村庄,长年远道取水吃的就有三百零七个村,其中跑三公里左右的有一百八十一个村,五公里左右的有九十四个村,十公里左右的有三十二个村,真是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林县县委“一班人”抱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要让全县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必须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他们组织群众打旱井、挖山泉,修建英雄渠、抗日渠、淇南渠、淇北渠、天桥断渠、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要街水库、石门水库等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1957年中共林县二届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议。党代表郑重宣誓:“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好林县不罢休。”林县县委把党代表的誓言刻成纪念章,奖给党员干部第1页共5页和水利模范。这充分表明了林县县委对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决心。1959年林县大旱,全县境内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县委、县人委的领导成员到邻近的山西XX县区考察“引漳入林”工程,XX省委和XX县区委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林县县委于1960年2月决定开工修建红旗渠,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懂得,修建红旗渠是全县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只要坚定地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在修渠工地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解决难题,真正打成一片,拧成了一股劲。领导一心为人民,赢得万众一条心。全县各级党组织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诚意依靠人民群众,从而创造出人间奇迹,形成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修建红旗渠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也不可能靠奖金和物质刺激群众建渠的积极性。广大群众在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中懂得了为谁修渠,怎样修渠,宁愿苦干也不苦熬;宁愿眼前吃苦也要换来长久幸福;宁愿自力更生、群策群力也不等靠要,不单纯依赖国家。党组织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修渠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工地上民工营、连建有党、团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先进,争上游,同甘共苦,没有怨言。事实充分证明,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积极主动地领导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创建社会主义事业。贪图安逸享受的人,只为自己升官发财的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安乐官”的人,绝不会去干修红旗渠那样艰苦的事。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党的事业,共产党人应该不惧艰苦,不畏风险,顽强拼搏,勇于实践,真正把党和人民交办的事情办好。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的大胆创举。六十年代初,正是国内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外反华势力卡我们脖子的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既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困难,又面临着一些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严峻考验。县委“一班人”靠第2页共5页着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靠着对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