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课集备内容第7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2、能力目标: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3、德育目标: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二、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三、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四、学情分析:本课对学生熟悉又陌生。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史料的方法,表达、概括、提炼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查找文革的有关史料与同学们共享。五、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公车上书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3、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百日维新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5、根据“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6、根据“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第8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2、能力目标: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德育目标: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二、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四、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思维能力,由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外知识的联系。(二)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爆发情况怎样?时间: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龙等革命党人;重要地点:楚望台军械库→武昌→汉口→汉阳→全国十几个省)2、中华民国成立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