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基础知识知识概览]十年兼并战争,实现全国的统一。(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系列措施,巩固统一。秦朝政治:确立皇帝制和中央、地方行政(公元前221—赢政(始皇帝)机构建立封建专制制度。法律严酷公元前207年)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赋役沉重。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击匈奴,筑长城,打越族,开灵渠。统一的历史意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结束战乱;奠定基础;符合愿望。二世更残暴,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时间: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人物:刘邦、项羽楚汉之争目的:争夺帝位结果:刘邦胜项羽,公元前202年建西汉,都长安。建立西汉,分封王国。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亲”政策。文景:继续实行宽舒政策,史称“文景之治”。政①改革官制,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治②出兵匈奴,进军南越发展生产,治理黄河。经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武帝③反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济④“黑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开通西域,经营西南。概后期:政局混乱,王莽篡汉,改革不切实际,况被农民起义推翻光武帝:重建汉朝,调整政策,光武中兴。东汉(25-220年)前期明帝、景帝:发展经济,王景治理黄河,杜诗发明水排。打败北匈奴,重建西域都护府。用心爱心专心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掌权,统治黑暗。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发展。末年:黄巾大起义(184年),东汉瓦解。匈奴南下构成对中原政权和文化的威胁秦朝,蒙恬夺回河套地区,在河套设县、移民。匈奴修长城防御匈奴。西汉初年“和亲”;武帝反击匈奴取得胜利东汉再击北匈奴,获胜;南匈奴内迁。民族关系西域各族曾受匈奴控制。西域西汉张骞通西域。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班超经营西域30年。东南:秦初攻打越族,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西南:汉武帝在云、贵、川设郡县。民向西:西汉开辟丝绸之路,东汉甘英到达波斯湾,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来东汉长安。族外交向东:西汉与日本交往,东汉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印。汉朝与朝鲜交往关密切朝鲜用汉字。系⑴天文:太阳历、太阳黑子、张衡。、⑵数学:西汉专著《九章算术》。⑶医学:东汉张仲景、华佗。外文⑷数学:西汉专著《九章算术》。交⑸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⑹教育:从西汉开始初步形成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五经》为教学内容。文⑺宗教: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道教是东汉土生土长的宗教。化化⑻史学: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⑼哲学:东汉王充著《论衡》。⑽文学:汉赋,乐府诗。⑾艺术:秦兵马俑,西汉马王堆汉墓帛画。[重要概念阐释]用心爱心专心焚书坑儒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钳制舆论,一手制造了闻名古今的焚书坑儒事件。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酒宴上,仆射周青臣歌颂郡县制,遭到博士淳于越的驳斥,秦始皇让群臣们讨论。丞相李斯指责淳于越“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并进而建议:除秦纪和医药、卜筮、农业之书及博士官所藏之书以外,民间所藏的《诗》《书》、百家语及其他史书一律限期交官府烧毁。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建议。焚书的结果,使春秋末年形成的百家争鸣思想遭到致命的打击,阻碍了文化发展,堵塞了言路,不但未能达到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第二年,为秦始皇求仙的方士侯生、卢生抨击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秦始皇迁怒于儒生,将其中被认为犯禁的460人坑死,制造了坑儒的惨剧。“坑儒”是“焚书”的继续。“焚书”是从典籍方面对文化的摧残,“坑儒”是从人的方面对文化的摧残。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虽对巩固维护统一封建集权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是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促成了阶级矛盾激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期所确立的以儒家学派为统治思想的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公元前140年,儒生董仲舒为了适应君主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