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诱思导学●目标导学学习本课,应掌握下列问题:1.戊戌变法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2.维新思潮是如何产生和进一步发展的?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变法运动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点拨引领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影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加入到侵略扩张的行列。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势力发展,对外殖民扩张、掠夺世界市场的欲望更加强烈,其矛头遂指向封建落后的朝鲜和中国,战争不可避免。清政府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产生了重大影响:(1)对中国而言,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了列强对华大规模的资本输出,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2)对日本来说,战争使日本得到了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但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和在世界范围内的侵略。(3)对远东局势而言,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斗争,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反映出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的态度,既互相勾结又互相斗争。2.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封建顽固派对戊戌新政的抵制和破坏。由于这场运动是一场较全面的社会变革,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必然要触及到封建官僚和封建知识分子的切身利益,他们在中央和地方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动力量。许多新政机关虽然在形式上建立起来了,但基本上被顽固派把持,大都有名无实。新政到了地方上,大多被督府要员视为一张空文,不加理会,使改革运动在社会上得不到支持和拥护。(2)这场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在于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应该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之后,一直处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发展,其经济实力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不占主导地位,决定了他们只能是弱小的阶级,难以给维新派知识分子以强大的支持,使他们仅仅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和部分帝党官僚,形成不了一股足以使改革成功的力量,这是变法失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3)维新派在推行新政过程中的策略发生了一系列失误。就戊戌变法的改革措施所推行的社会环境来看,遇到阻力是难以避免的,关键问题是正确地分析这些阻力而克服这些阻力。作为维新派来说,应该具体地考查各个政治派别和政治集团的态度如何,以便取得多数人的支持。但他们并没有制定一个正确的策略,操之过急,将成败得失寄希望于一个没有实权的封建皇帝,得不到朝廷内外的支持,扩大了对立面,使变法运动难以成功。3.建议用心爱心专心学习本课,应掌握“定国是诏”“百日维新”等重要概念,同时注意理解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的维新思想。●知能整合●感受历史1.维新派的政治主张与改革实践的比较材料一若夫泰西立国之有本末,重学校、讲保民、养民、教民之道,议院以通下情,君不甚贵,民不甚贱,……故其致强也有由。——摘自1898年5月29日天津《国闻报》材料二皇上上法滕文公、魏文帝之英明,外采俄彼得、日本明治之政术……采万国之良规,行宪法之公议,御门誓众,决定国是,以变法维新,为行政方针,有违此誓,罚兹无赦。——摘自康有为《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材料三1898年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康有为曰:“所谓变法者,须自制度、法律,先为改定,乃谓变法。今所言变法者,是变事耳,非变法也。臣请皇上变法,须先统筹全局变之,又请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乃有益也。”上以为然。——摘自《康有为自编年谱》材料四上谕:“其部院司员有条陈事件者,着由各堂官代奏,士民有上书言事者,着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隔,用副迩言必察至意。”用心爱心专心戊戌变法背景甲午的震撼维新思想兴起过程1.公车上书2.强学会与国闻报3.百日新政4.无力回天遗产时代风气社会舆论思想观念——摘自《清德宗实录》材料五内阁学士阔普通武上书请开议院,上本欲之,吾于(日本变政考)中,力发议院为泰西第一政,而今守旧盈朝,万不可行,上然之。——摘自《康有为自编年谱》解析:(1)维新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