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资源●历史回眸一、“神农”传说1.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2.许多新石器时代的远古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3.长期以来,农业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二、从“刀耕”到“以牛田”1.春秋以前,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3.牛耕在西汉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了前代;东汉时期,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落后的淮河地区及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三、泰半之赋1.古代帝国富强和繁荣的基础,是农耕者的劳动。2.在各个朝代,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四、沉重的力役1.农民除了向专制王朝缴纳赋税外,还承受着沉重的徭役负担。2.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五、贫者无立锥之地1.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2.由于地主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许多开明政治家通过改革来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最终都未成功。3.中国古代历朝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代表了民众的社会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六、大禹和他的继承人1.大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13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亲自手持工具参加劳动。2.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成功的典范。3.汉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王景治理黄河是当时比较著名的水利工程。●时空隧道1.郑国渠开凿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史记·卷八七》思维点睛:材料一反映了郑国渠开凿的主观动机并不是帮助秦国治理水患、发展经济,而是为了消耗秦国的国家实力,从而阻止秦国对东方诸国的攻伐;秦王嬴政虽然获悉了郑国渠开凿的主观动机,但当认识到郑国渠开凿的客观效果时,依然继续开凿郑国渠。材料二体现了郑国渠的开凿在秦国引起的所谓是否逐客的争论:大部分宗室大臣主张逐客,而李斯则坚决反对,其主张为秦王嬴政所采纳。应该说,正是秦王嬴政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废除了“逐客”的命令,从而使秦国的大量田地得到开垦,留住和吸引了大批的人才,为秦的日益强大并最终灭掉六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由此可见,任何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诸多历史事件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未必完全相符;同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虽然投资巨大、用心爱心专心见效较慢,但是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2.唐玄宗后期的土地兼并材料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令)诸永业田(唐初均田制规定:凡丁男授田一顷,十分之二为永业,余为口分。口分田,年老、身死则收入官,更以给人)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此,乐迁就宽乡(地多人少之乡)者,并听卖口分。——《通典·田制》材料二:(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天宝年间)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借荒者皆有熟田,因之侵夺……爰及口分、永业,违法买卖,或改籍书,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既夺巨人之业,实生浮情之端。——《册府元龟·田制》材料三: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西汉后期的汉成帝、汉哀帝)之间。——《通典·田制》思维点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