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基础知识: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朝。刺史。推恩令。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陈桥兵变。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重点。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其中包括设置中朝,削弱宰相的权力。设置刺史,监视州郡,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减轻王国对中央政府造成的压力。汉武帝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天下大一统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弊端。比如后期由于皇帝权力的过度集中而造成的宦官和外戚专权现象的发生。(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重点。宋太祖在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之后,为了防止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通过这些措施。宋太祖在中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各种事物的直接控制。之后,收精兵等措施使皇帝更加便于控制地方。使地方从此以后只能一直遵从中央的政令。再也不会出现地方割据的现象的发生了。通判的设置是宋太祖控制地方的有效保证。2.难点分析:七国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是难点。为什么在西汉初年和唐朝末期会出现割据的局面,出现中央无法控制地方的现象,对没有学习过通史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该从课文内容出发,适当的补充一些知识。突出地方的势力不断的阔大是中央最终无法控制地方,从而造成割据混战状态重要原因。而中央之所以无法控制地方,使地方的势力扩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央的权力无法很好的掌握在皇帝自己手中的缘故。能力培养:1.通过学生对发生七国之乱和发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的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思维能力,学习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汉武帝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比较。使学生学习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认识: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我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自从秦朝建立以来,经过了汉宋的发展过程,不断完善的过程。使学生知道任何事物都会经历发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知道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导入新课:秦始皇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后世的推行中受到了不断的挑战。由于秦朝的统治只维持了短短的15年的时间就被农民起义的浪潮所推翻了。由于秦朝的短命,使后继的汉朝对秦始皇所制定的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怀疑。于是,西汉初年,刘邦恢复了分封制度。这样,围绕着如何来加强和巩固王权,中国历史上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斗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讲授新课:教师:秦朝被农民的暴风骤雨埋葬之后,汉朝建立,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是怎样维护自己的统治的,他的方法是否可行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作答。教师:刘邦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推行郡县制、逐一消灭诸侯望和功臣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他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那么,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前面学习过的知识说一说刘邦的这种想法能巩固他的皇权,稳定天下吗?为什么?这样做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思考作答。用心爱心专心教师:刘邦建汉以后,分封了大量的同姓诸侯王。当他自己认为能够实现维护自己的统治的时候,却出现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局势。这是不是就反映了分封制的弊端所在了?这一局面的发展,就造成了七国之乱。关于七国之乱的内容,同学们自己看教材掌握。七国之乱平定之后,为了强化王权。汉朝的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作答。教师:汉武帝刘彻即位后,为了强化王权,巩固国家统一,采取了建立中朝、设置刺史、推恩王侯子弟等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建立新的决策机构“中朝”(内朝),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从此,中朝成为朝廷决策的重要机构,原来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九卿有事,上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