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概述临床医学概论教研室王华Tel:13710351713Mail:gdyxy@163.comQq:821566693概述随着工业交通的现代化,创伤对人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美国,创伤死亡是44岁以下首位死因。在我国城市,创伤是第五位死因,在农村则为第四位死因。概述我国每年创伤人数约1000万人次,创伤死亡数10万,伤残人数约10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人民币。一、创伤概念人体受到各种致伤因子(机械、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的作用,可发生各种损伤。例如:高温可造成烧伤,低温可造成冷伤,放射线可造成放射伤,等等。概念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子所造成的损伤,为动力作用造成的组织连续性破坏和功能障碍。概念二、创伤分类1、按致伤原因区分:锐器伤、钝器伤烧伤、冷伤、核放射伤、复合伤火器伤、冲击伤、毒气伤、爆震伤。分类二、创伤分类2、按受伤部位、组织器官区分:颅脑损伤、颌面部伤胸(背)部伤腹(腰)部伤、骨盆伤脊柱脊髓伤、肢体伤等。分类软组织损伤骨折、脱位内脏破裂二、创伤分类3.按损伤后皮肤是否完整分:闭合性损伤—挫伤、扭伤、挤压伤、关节脱位、闭合性骨折、闭合性内脏伤、创伤性窒息等;开放性损伤—擦伤、撕脱伤、挫裂伤、剌伤、切割伤、砍伤等。(易感染)分类二、创伤分类4、按伤情轻重区分:轻伤主要是局部软组织伤,暂时失去作业能力,无生命危险,或只需小手术者。一般为轻微的撕裂伤和扭伤。中等伤主要是广泛软组织伤、四肢长骨骨折及一般的腹腔脏器伤等,但一般无生命危险。重伤指危及生命或治愈后有严重残疾者,如严重休克,内脏伤而有生命危险者。分类三、创伤的病理创伤的病理变化有局部与全身两方面。致伤因素局部全身性防御反应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病理(一)局部反应组织结构破坏组织结构破坏细胞变性坏死细胞变性坏死微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病原微生物入侵病原微生物入侵异物残留病理局部炎症反应局部炎症反应(一)局部反应创伤性炎症是非特异性的防御反应。清除坏死组织杀灭细菌组织修复炎症反应强烈或广泛时不利于创伤治愈。病理(二)全身性反应1、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ADH)↑生长激素(GH)↑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儿茶分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胰高糖素、甲状腺素↑病理调节机体,对抗致病因素的损害(二)全身性反应2、代谢变化:糖原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都加速。分解代谢亢进一方面可以提供能量,提供氨基酸重新组成修复创作所需的蛋白质;另一方面可导致细胞群减缩、体重减低、肌无力、免疫力降低等,显然不利于机体。病理33、免疫功能变化:、免疫功能变化:应激性内源性皮应激性内源性皮质激素降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质激素降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功能,儿茶酚胺影响淋巴细胞的的功能,儿茶酚胺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功能。(二)全身性反应病理(三)创伤修复基本方式是由伤后增生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充填、连接或代替缺损的组织。现代外科已能用异体的组织(皮肤、骨等)或人造材料辅助修复某些创伤,但自身的组织修复功能仍是创伤治愈的基础。病理1、组织修复过程组织修复过程可分三个阶段:(1)纤维蛋白充填:止血和封闭创面(2)细胞增生: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肉芽组织纤维组织新生血管基质沉积伤口愈合病理1、组织修复过程(3)组织塑形:随着机体状态好转和活动恢复,新生的组织可以变化调整。病理2、不利于创伤修复的因素(1)感染:是破坏组织修复的最常见原因。(2)异物存留或失活组织过多(3)血流循环障碍(4)局部制动不够(5)全身性因素:①营养不良;②使用皮质激素、消炎痛、细胞毒药物、放射线等;③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病理3、创伤愈合类型①一期愈合或原发愈合(以细胞修复为主)。②二期愈合或瘢痕愈合。(以纤维组织为主)病理四、创伤的诊断临床表现(一)局部表现(二)全身表现并发症诊断(一)病史询问(二)体格检查(三)辅助检查诊断(一)局部表现1.疼痛:制动后可缓解。2.肿胀:为局部出血和(或)炎性渗出所致。3.功能障碍:4.伤口或创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