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科学】鼻: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一、外鼻:*危险三角:临床上将鼻根到两侧口角的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因为该区域内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二、鼻腔:(1)固有鼻腔:(有鼻毛,富含皮脂腺)前界:鼻内孔、后界: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壁。内侧壁:即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上颌骨腭突构成。*鼻腔内侧鼻支架: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组成。外侧壁:(上、中、下鼻甲,上、中、下鼻道)1.下鼻甲和下鼻道:下鼻甲后端距离咽鼓管咽口仅1~1.5cm,病理状态下可直接影响咽鼓管的开放功能。下鼻道外侧壁前段近下鼻甲附着处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的最佳进针位置。2.中鼻甲和中鼻道:中鼻甲基板将筛窦分为前后两组。中鼻甲最常见的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和中鼻甲反向弯曲。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称为:总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OMC):以筛隐窝为中心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2)鼻腔粘膜:嗅区粘膜:占鼻粘膜1/3,为假复层无纤毛柱状上皮。呼吸区粘膜(3)鼻腔血管:颈内动脉系统的分支眼动脉、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上颌动脉利特尔区:鼻腭动脉、筛前动脉、筛后动脉、上唇动脉和腭大动脉,在鼻中隔前下部的粘膜下交互吻合,形成利特尔动脉从,是临床上鼻出血的最常见部位。易出血区:颈内、颈外A、V系统在鼻中隔前下部形成的动静脉血管网分别成为利特尔动脉从和克氏静脉丛,源于该区的出血很难区分动脉性或静脉性,故笼统称为“易出血区”。老年人: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常是后鼻部出血的主要来源。(4)鼻腔神经:1.嗅神经2.感觉神经:来自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3.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岩深神经、副交感神经:岩浅大神经。三、鼻窦:4对*分组:前组——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窦口均位于中鼻道。后组——后组筛窦、蝶窦。窦口分别于上鼻道、蝶筛隐窝。第二节鼻的生理学*生理性鼻甲周期(鼻周期):正常人的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双侧下鼻甲的充血状态影响,约间隔2~7个小时出现一个周期。假复层柱状上皮:250~300根纤毛/cell,挥动速率:1000次/min、速率:5mm/min。*鼻肺反射:以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为传入支,广泛分布至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经为传出支,以三叉神经核及迷走神经核为其中枢核团,形成反射弧。鼻肺反射是鼻腔局部刺激和病变引起支气管病变的原因之一。*喷嚏反射:当鼻粘膜的三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发生一系列的反射动作,如腭垂下降、舌压向软腭等,然后声门突然开发,使气体从鼻腔和口腔急速喷出,借以清除鼻腔中的异物或刺激物。*呼吸生理功能具体表现:通气、过滤、清洁、加温、加湿、共鸣、反射、嗅觉。*嗅觉生理功能具体表现:?第五章第一节鼻骨骨折一、鼻骨骨折鼻额筛框复合体骨折鼻骨骨折应在伤后2~3小时内尽早处理,此时组织尚未肿胀。不宜超过10天以免发生畸形愈合。错位骨折复位时,应注意进入鼻腔的器械不能超过两侧内眦的连线,以免损伤筛板。二、鼻窦骨折额窦骨折:与鼻额筛框复合体骨折同时存在。筛窦骨折:易伴发脑脊液漏。第七章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小儿咽鼓管较水平,故易致急性中耳炎。并发症有急性鼻窦炎、急性中耳炎、急性咽炎、鼻前庭炎。本病尤其需要与流感、小儿鼻白喉相鉴别。慢性鼻炎: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治疗原则:根除病因,恢复鼻腔通气功能。鼻内用糖皮质激素为首选药。慢性单纯性鼻炎与慢性肥厚性鼻炎的鉴别要点:第八章变应性鼻炎(AR):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为主要特点。1.病理机制:I型变态反应2.临床表现:鼻痒、陈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鼻塞、嗅觉改变。3.分型:常年性/季节性、间歇性(每周小于4天或病程小于4周)/持续性、轻度/中重度。4.诊断:变应原点刺、体外试验、IgE测定、鼻粘膜激发试验、鼻内镜、前鼻镜。5.并发症:变应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分泌性中耳炎、鼻甲肥大、过敏性咽喉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