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能力和供养水平,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敬老院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认真落实五保政策,切实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1.高度重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五保供养对象是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合理保障这部分人的生活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县(区)、乡(镇)两级政府作为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敬老院建设的责任主体和管理主体,要切实维护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权益,把农村敬老院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2.认真做好五保对象审批工作。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规定,对五保对象进行认真审核,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公开。凡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要全部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努力实现“应保尽保”。3.加强五保对象管理。县(区)、乡(镇)民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五保对象个人档案及数据库,村级要建立五保供养对象花名册,逐步建立五保供养市、县(区)、乡(镇)三级联网。4.合理确定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县(区)民政部门要依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制定本地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颁布执行。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应随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际支出情况及时调整,2008年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年人均现金不低于1200元,到2012年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年人均现金不低于1500元。5.规范五保供养资金发放。县(区)财政部门根据县(区)民政部门对五保供养对象的审核意见,及时将五保供养资金拨付到五保供养资金专户,确保五保供养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分散供养的五保供养资金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打卡发放到五保户本人,集中供养的五保供养资金由县(区)财政部门会商民政部门提出意见,拨至农村敬老院。第1页共4页6.建立五保供养对象“保医”制度。各县(区)政府要将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应交部分从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中代付;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后仍有困难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在农村医疗救助时应重点给予救助;对符合大病救助条件的,要适当提高救助标准。对集中供养对象,医疗救助资金按实际供养人数年人均不低于240元的标准,于年初从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帐户划拨到农村敬老院、五保之家专户,作为集中供养人员小额临时医疗救助费用;对分散供养对象应优先给予医疗救助。7.做好五保供养对象善后工作。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其尸体火化费、运尸费由所在县(区)民政部门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解决,丧葬事宜由村委会从简办理,骨灰送所在村公墓(骨灰堂)寄存,所在村没有公墓(骨灰堂)的,骨灰可深埋不留坟头,提倡不保留骨灰的葬法。二、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8.农村敬老院建设的目标任务。通过新规划建设、闲置资产整合利用、对现有农村敬老院改扩建等途径,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2008年新建30所农村敬老院,确保2008年年底每个乡镇拥有1所二级以上标准农村敬老院。2008年年底集中供养率达到15%以上,2012年达到20%以上。9.农村敬老院建设的规划。新建农村敬老院选址应充分考虑交通便利、环境卫生、居住安全等因素,尽量临近乡镇人民政府驻地或集镇、居民集中居住区,并尽量靠近医疗卫生、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要充分利用乡(镇)撤并和乡(镇)办学校合并后闲置的公用房进行资源整合,经依法确权后,改建、扩建成农村敬老院。10.农村敬老院建设资金的筹集。农村敬老院建设以县(区)财政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参与。2008年新建30所农村敬老院按照“四个一”的原则进行筹建:乡镇政府负责提供一块建设用地,900万元建设资金由市财政、县(区)财政、县(区)公益金按照1:1:1的比例负担,不足部分由县(区)第2页共4页财政解决。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或资助建设农村敬老院,各级募集的捐赠款和慈善资金也可用于农村敬老院建设。11.加强农村敬老院管理。努力完善设施、优化环境、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