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2013)目标人群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获得性消化道疾患宫外发育迟缓等分类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摄入量能量:105~130kcal/kg.d(早产儿110-135kcal/kg.d,部分早产儿达150kcal/kg.d)蛋白质:足月儿:2~3g/kg.d早产儿:3.5-4.5g/kg.d脂肪:5~7g/kg.d碳水化合物:10~14g/kg.d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尽可能,但在新生儿科及NICU难度大)人工喂养肠道喂养的禁忌症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母乳喂养(尽可能早期母乳喂养,早产儿)禁忌症:1、母亲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人类嗜T细胞病毒感染者,不建议母乳喂养;2、母亲患有活动性结核病,可采集其母乳经巴氏消毒后喂养,结束治疗7-14天后可继续母乳喂养;3、母亲为乙肝病毒感染或携带者,可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继之接受乙肝疫苗免疫后给予母乳喂养;4、母亲为CMV感染或携带者,婴儿可以给予母乳喂养,但早产儿有被感染风险,可采集母乳经巴氏消毒后喂养;5、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如皮损愈合,可母乳喂养;6、母亲为梅毒螺旋体感染者,如皮损不累及皮肤,可于停药24小时后母乳喂养;7、母亲正在接受同位素诊疗,或曾暴露于放射性物质后,乳汁中放射性物质清除后可恢复母乳喂养;8、母亲正在接受抗代谢药物或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母乳乳汁中药物清除后可恢复母乳喂养;9、半乳糖血症或苯丙酮尿症并非母乳喂养的绝对禁忌症,应根据监测的血清苯丙氨酸和半乳糖-1-磷酸水平,可适量给予母乳喂养和无苯丙氨酸和半乳糖的配方。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人工喂养经口喂养适应症:适用32-34周以上,具有完善吸吮能力和吞咽能力,又无条件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管饲喂养(1)适应证①<32-34周早产儿②吸吮和吞咽功能不全、不能经奶瓶喂养者③因疾病本身或治疗因素不能经奶瓶喂养者④作为奶瓶喂养不足的补充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2)管饲喂养方法鼻胃管喂养(首选)推注法(Bolus)间隙输注法(Intermittentdrip)持续输注法(Continuousdrip)管饲喂养—鼻胃管喂养鼻胃管喂养1、推注法:适合于胃肠道发育较成熟,胃管耐受性好,经口/鼻胃管喂养的新生儿,但不宜用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者,需注意推进速度。管饲喂养—鼻胃管喂养鼻胃管喂养2、间歇输注法:每次输注时间应持续30min-2h,根据肠道耐受情况间隔1-4h输注,适用于有胃食管反流,胃排空延迟或有肺吸入高风险的患儿。管饲喂养—鼻胃管喂养鼻胃管喂养3、持续输注法:连续20-24小时用输液泵持续喂养法,输液泵中的配方应每3h予更换,此方法用于严重喂养不耐受,上述两种方法均不能耐受者。(因为可能造成母乳分层,不建议予母乳进行持续推注法)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3)管饲喂养的用量及添加速度出生体重(克)开始奶量(ml/kg.d)添加速(ml/kg.d)<10001015~201001~125010201251~150020201501~180030301801~25004040>25005050开奶指征及喂养指征开奶指征:无先天消化道畸形或严重疾患,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着尽早开奶。喂养指征:出生体重大于1000g者可于生后12h内开始喂养,有严重围生期窒息(Apgar评分5分钟<4分),脐动脉插管或出生体重<1000g者可延迟至24h-48h开奶。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肠道喂养的禁忌症: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所致消化道梗阻,消化道出血,怀疑或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需液体复苏或血管活性药多巴胺>5ug/kg.min,各种原因所致多脏器功能障碍下暂缓喂养。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微量肠道喂养(Minimalenteralfeeding)适应证:无肠道喂养禁忌证,但存在胃肠功能不全的新生儿目的:促进胃肠道功能成熟,改善喂养耐受性,非营养性喂养方法:生后尽早开始,以输液泵持续或间歇输注法经鼻胃管输注配方奶或母乳每小时0.5~1ml/kg(10~20ml/kg.d),可3~5天内维持不变。第一部分: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