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epilepticdrugsandAnti-epilepticdrugsandAnticonvulsantsAnticonvulsants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1.掌握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乙琥胺在各类型癫痫发作时选用的原则、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2.熟悉抗癫痫药应用的注意事项,硫酸镁的作用特点及不良反应;了解癫痫的分型和一些新的抗癫痫药。教学大纲第一节抗癫痫药antiepilepticdrugs癫痫是一类慢性、反复性、突然发作性大脑机能失调,其特征为发作时大脑局部病灶神经元突发性的异常高频放电并向周围组织扩散,出现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表现:突发、短暂、反复发作(运动、感觉、意识和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甚至精神等脑功能紊乱),可伴有脑电图改变。原发性:(病因未明)继发性:脑瘤、脑寄生虫、脑血管畸形、脑外伤等所致。一.概述脑部存在病灶,异常高频放电;病灶所处部位,放电侵犯区域大小,决定临床发作类型及症状轻重。发病机制:病灶内大量神经元突然同时去极化,产生高频、同步、爆发式放电,并扩散至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使更广泛的脑组织兴奋,引起癫痫发作。①GABAA受体的抑制作用减弱,GABA能神经抑制性功能降低;②人类调控P/Q~Ca2+、Na+和K+通道的基因变异,细胞膜对其通透性改变。癫痫发作的分类1局限性(部分性)发作1.1单纯性局限性发作1.2复合性局限性发作(神经运动性发作)2全身性2.1失神性发作(小发作)2.2肌阵挛性发作2.3强直-阵挛性发作(大发作)2.4癫痫持续状态抗癫痫药的作用,有两种方式:①抑制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②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组织,遏制异常放电的扩散。抗癫痫药作用的分子机制:增强GABA的作用或干扰Ca2+、Na+和K+通道。二、常用抗癫痫药(一)苯妥英钠(phenytoinsodium,大仑丁dilantin):二苯乙内酰脲的钠盐。(1)阻滞电压依赖性Na+通道,减少Na+内流。(2)阻滞电压依赖性Ca²+通道,抑制Ca²+内流。(3)抑制钙调素激酶活性,减少Ca²+依赖性兴奋性递质的释放。(4)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诱导GABA受体增生,间接增强GABA的作用,使Cl¯内流增加而出现超极化。(5)抑制K+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1、作用机制:抑制异常放电向正常组织扩散2、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1)抗癫痫:治疗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的首选药,对小发作无效。(不能抑制癫痫病灶异常放电,但可抑制异常放电向周围正常组织扩散)(2)治疗疼痛综合征:治疗外周神经痛、三叉神经、坐骨神经、舌咽神经痛等(机制:膜稳定作用)(3)抗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强心苷中毒所致。(1)口服吸收慢而不规则,明显的个体差异,非线性消除,血药浓度低于10μg/ml时按一级动力学消除,高于此浓度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用药需个体化。(2)连续服用治疗量需经6~10天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因此,常先用苯巴比妥等作用较快的药物控制发作,在改用苯妥英钠的同时,一般将本药与前用的药合用7~10天。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时宜静脉注射。(3)肝药酶诱导剂。(4)血药浓度10μg/ml有效抑制大发作,20μg/ml左右即可出现毒性反应。33、体内过程、体内过程4、不良反应及注意:血药浓度10μg/ml有效抑制大发作,20μg/ml左右即可出现毒性反应①局部刺激:胃肠道反应,静注可致静脉炎。②齿龈增生:久用常见胶原代谢障碍,引起结缔组织增生所致。③神经系统反应:主要小脑前庭功能障碍(眼球震颤、眩晕、共济失调等)停药3~6个月可消退。血药浓度大于40μg/ml可致精神错乱,50μg/ml以上出现昏睡、昏迷。④过敏反应:粒细胞↓,血小板↓,再障,肝功能损害。⑤加速VitD代谢;还可引起叶酸吸收及代谢障碍。⑥致畸反应,妊娠禁用。5、药物相互作用:本品血浆蛋白结合率高(90%),肝药酶诱导作用,可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如保泰松、避孕药、糖皮质激素、双香豆素等)。(二)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又名酰胺咪嗉60年代开始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70年代开始用于治疗癫痫。多年临床应用证明,卡马西平是一种有效的广谱抗癫痫药。对精神运动性发作,大发作效好,对小发作效差。对锂盐无效的躁狂症有效,对中枢性疼痛症(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其疗效优于苯妥英纳。不良反应:头昏、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但...